
朱清时于2011年底获得网易教育金翼奖“年度教育风云人物”大奖
中国新闻网报道:来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朱清时委员终于打破了半年来的沉默。他的脸上也有了笑容。66岁的他不停地说,自己熬过了“最难的一年”。
他执掌的、正在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在2011年迈出了中国30多年未有的、却也是风波不断的一步未经教育部的批准,招收了45名只有高中二年级学历的少年,开始了“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的试验。然而,自那以后的整个春季和夏季,朱清时和他的学校都“过得糟透了”。
在炎热的6月,与他并肩筹建学校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突然宣布离去。在公开的声明中,他们直言不讳地批评朱清时在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
他们批评南科大缺乏清晰定位和制度设计,并称“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抵制高考(微博)的做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煽动”。
45名学生的确无一例外地缺席了6月的全国统一高考。这被不少人解读为一种“反对旧体制”的姿态。其实,高二学生本来就没有资格参加高考。
朱清时,这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和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用《易经》里的“困卦”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
这些事情都出乎他的意料。卸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后,他原计划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古陶瓷,结果遇上了“可能是一生中最有意思的事情”:2009年10月,受邀到深圳,创办一所具有革新意义的大学。他希望这所学校不会轻易受到行政的过多干涉,在学术上“小而精”,就像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那样。
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诸多领域都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驶入了深水区”。
朱清时就在深水区里遇到了可能翻船的危险。
南科大的筹建,用他的话说,“没有碰到红灯,没有碰到绿灯,全都是黄灯”。
与3位香港教授的意见相左,他坚持先引进好的人才,再制定学科规划。“在中国,并不是想要什么人就能迅速找到的,而是碰到机会能引进什么人,靠人来决定设什么专业。”
反对者离开之后,外界质疑接踵而至,使朱清时备受打击。2011年7月,他在有些空旷的南科大办公楼里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面临生死大计。”
自那以后的大半年里,朱清时一改往日敢言的风格,变得异常沉默。有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问他:“朱校长,您到深圳以后,都不会笑了吗?”
“你知道什么原因吗?去年我们遇到了可能翻船的危险!”今年3月,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朱清时再次对中国青年报说,当时,深圳社会各界都怀疑南方科大是不是能办下去。“只要认为校长选错了,南科大这样办不行,我们就真的翻船了。”
因此,他只能“沉住气,咬住牙”。
目前看来,南科大像是挺过了“背水一战”。一个证据是那栋5层的办公楼已经挤满了人。该校从全世界8000多位申请者中挑选了首批48位全职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大约半数申请者来自国内其他高校。申请者中不乏海外高校的正教授。朱清时说,风波使招聘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最终结果表明,主流学术界还是认可南科大的。
在盘点2011年影响全球学术界的新闻焦点时,美国《科学》杂志为3月份列出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东日本大地震及其造成的核泄漏危机,另一件便是中国第一个绕开高考录取的学校南方科技大学的开学。
按照《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朱清时还邀请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等5位教授组成顾问委员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