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独立的海上“吉卜赛”

渔排上长大的小孩,都有过用一条线绳拴着度过的童年生
凌晨时分,天边露出微亮的线条,在海平面愈加宽阔,我眯着眼睛躺在车里。只听一声声“到了,到了”,我睡眼惺忪地打开车门,正对海港,一阵喧闹声将我彻底惊醒。那是满眼出海的船,回港的船,无数渔民在岸上交易着一箱又一箱的鱼虾螃蟹。这真像在北京早上6点半的海鲜市场。渔民抱着刚刚在海上捕到的大条马鲛鱼,笑得合不拢嘴。 对草原上的牧民来说,带着心爱的猎鹰到草原深处高高地放飞,看着它如闪电一般追逐着草丛里飞跑的野兔,并在一个完美的俯冲之后将猎物紧紧地捕获时,这是快乐。而对于民这个以渔为生的“海上游牧民族”来说,他们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大海蓝天碧浪白沙之间的渔排生活。在晃晃悠悠的水天之间,捕捕鱼,织织网,做做饭,度过自己摇曳的一生。这就是海南的“ 民”。

疍家人用钓上来的小鱼制作的新鲜鱼饵
这些原本居于陆地的汉人,秦朝时为官军所迫逃入海岛,以船为家,以渔为生,他们有更好听的名字:“海上吉卜赛人”。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海南大小港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渔民文化。而且在视觉上特别容易辨认,家人的浮屋和船舶集结成了一片一片的海上村庄,一处家人聚居地,就是一个水上社区。千百年来,这群特殊的“渔民”就这样漂浮海上,随遇而安。目前海南有三处家人生活的地方,分别位于海口海甸港、陵水新村港以及三亚(微博)港一带。让我惊奇的并不是他们独特的水上生活方式,而是他们完全遗世独立,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的生存姿态。
疍家人的水上新年

陵水新村港,是我对海南民的第一印象。乘坐猴岛缆车,在平稳的滑行中,可以抓拍到蔚蓝的大海之间的渔排点点,当接近这些渔排时,蔚为壮观,而一旦远离时,则变得秀气自然,就好像它们本是从水下生根长出的房子一般。一边拿起相机拍照,一边欣赏起周围的大好景色,绿色的树丛、蓝色的海洋,以及红色的渔排,相互呼应,宁静的渔港碧波如镜, 家人在渔排上有的走动,有的驻足,形成了如此生动的一景。 等我们经过猴岛,上到渔排跟家人 攀谈起来才了解,海南的家人基本有万人上下。老辈的家人吃住都在船上,常年过着漂泊的生活,人不离船、船不离海是他们生活状态的写照。从前的他们以打渔为生,而现在的家人则在渔排上做起了鱼类的养殖,如果运气好没有刮台风,年收入有的可以高达百万。

海南的渔村老街,宁静而祥和,除了早上和傍晚,这里都十分清净
将近过年了,当我们问起他们怎么过年, 家人说他们过春节的习俗和汉民族相差也不大,除夕和初一,家家户户在渔船上守岁,不出门。大年初二开始, 家人开始彼此走动拜年,初六至初八,他们的渔船又扬帆出海。新年伊始, 家人还喜欢打边炉吃火锅。以往在渔船上,他们拿一个小炉,中间烧着木炭,吃着火锅好不热闹。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