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清时于2011年底获得网易教育金翼奖“年度教育风云人物”大奖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 如果不是选择了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朱清时的退休生活可能大不相同。曾经钟爱的国学、物理,和采菊东篱下的闲适生活,如今离他已经很远很远。
66岁的朱清时清瘦了许多。每天,他依然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站在南科大这片中国教育改革试验田的田埂上,朱清时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朱清时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改革:“《易经》中有一个卦,叫困卦。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改革,但是处处都碰壁所以总的感觉就是困。”
面对《中国经济周刊》,朱清时坦言,过去的一年,南科大遭受了可能“翻船”的危险:香港科技大学三名教授的集体离职、一名学生退学引起的轩然大波、他自己经历的从“一片赞扬”到“一片质疑”的舆论大转弯。
假如钱钟书报考南科大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秋季新招的学生会不会参加高考(微博)?
朱清时:正式招生指标获批后,怎么录取学生,还是要按照改革的思路来做,无论是教育部还是深圳市政府,都希望南科大是改革的试验田,使用一些新的举措;至于新的一批学生参不参加高考,还没有决定。不过我们即使高考,也只是作为新生的部分成绩。比如像钱钟书这样的人来参加高考了,即使数学考了几分,但是其他的特别优秀,我们还是会录取。
《中国经济周刊》:南科大在考试的时候都考什么样的题目,来测试考生应试教育以外的能力?
朱清时:考试由我自己主持,参照了一部分原来中科大招少年班的经验。比如去年我们选用了《周髀算经》中证明勾股定律的一段古文。一般人肯定看不懂,更不要说是高中生。我用10分钟给学生讲解,再给20分钟让他们把听懂的写下来。好的学生基本上听懂了,尽管是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没听懂的还是用中学学过的方法来证明。这就是考学生的理解能力、听懂话的能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因为《周髀算经》没有数学符号,全是文字,要靠想象。
还有一些办法测学生的记忆力。最简单的,先让学生念一段7位数的数字,记下来、再默写出来,难度一点点加大,8位数、9位数;然后再难一点,让他们把这组数字从后往前再写一遍。最好的学生能做到13位数,这就不是靠书本能得到的知识,考的是一种天赋,就好像在脑子里照相一样。中国的高考没有这一块的能力测试。
《中国经济周刊》:未来南科大的学生和教师比例将达到多少?
朱清时:在我当校长的5年,希望可以达到本科生2000人,研究生600人的目标,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达到8:1,这个比例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很常见,比如加州理工。香港目前的比例大约是18:1。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质疑有些南科大教授、副教授的水平不高,有“高聘”的嫌疑,您怎么看?
朱清时:我看到过这些质疑。因为南科大现在还是一张白纸,需要专业人士来筹建,筹建也意味着要做出牺牲。这批教授是甘做铺路石、是要做出牺牲的,所以学术成果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把学科筹建起来。很有名的教授不愿意来,南科大给年轻人机会,也许他的成果还不到这种程度,但有发展潜力。未来南科大真正建立起来,会有真正一流的人才愿意来。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南科大的改革是不是抓住了机遇?
朱清时:从我个人、家庭和身体状况来说,是骑虎难下;但是在教育界,我觉得这个使命接受对了。要有人来从事这种改革,把事做出来。
最快今年3月“转正”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