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清明节,很多人在祭拜先祖的时候,也把过去很多关于死亡的戏谑,重新翻出来在网上吐槽。
“假如我死了,”一般都是从这样的假设开始的,“我账户上还有好多Q币,逢年过节叫娃给烧点Q币啥的……”
“假如我死了,我的QQ号给儿子,叫他给老子疯狂升级,升到9个太阳,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网上的,是不值钱的。用一些虚拟的东西穷开心一番,也算聊以自慰。
不过,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新浪微博上,不久前,曾发生过两起并未引发太多关注的事件。
其一是在今年2月,福建企业“归真堂”因为被曝从活熊身上抽取胆汁,而陷入舆论风暴。有网友随后发现,为了打赢公关战,归真堂启用微博水军,大肆转发声援自己的言论。
然而在技术层面上,这次的公关行动出现了一个瑕疵。
其中一个ID为“Shina719”的微博用户,被证明已于去年11月8日去世。这个从2011年10月14日以后就没有再发布新内容的ID,突然在今年2月19日,连续发布了4条有关归真堂的信息。
网民已经对水军的存在感到麻木,而水军居然连死者账户也不放过。这个故事,最后也只是引发了一些无可奈何的愤慨。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去年的“7·23动车事故”中,幸存女孩小伊伊的妈妈,在2011年7月23日19点17分,发布了最后一条微博“人小脾气大,小宝贝,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懂事啊”之后,就不幸罹难了。
为了让小伊伊留住这份记忆,新浪微博让小伊伊的亲属继承了这个账号。这个善举,成为了这场灾难下,微不足道的一丝温情。
当把这两个并未引发太多关注的故事放在一起的时候,突然有了另外一层含义。它让人开始意识到,原来要保卫网络上原本“属于自己”的“财产”,尤其是继承,在一片法律盲区中,竟然是如此艰难。
“现在探讨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加州托马斯杰弗逊法学院的副教授迪文·德赛(Deven Desai)一直致力于研究数字遗产归属,他向南都周刊记者解释说:“因为第一波大量使用网络的人群,如今正逐渐走向生命尽头。”
沉睡的虚拟遗产
微博、博客、社交网络、个人空间、论坛网帖、网游账号、通讯工具、电子邮件……总总这些,使得我们有幸成为第一代在现实财产之外,又拥有了很多虚拟的数字财产的人。
互联网的中文百科上,数字遗产的定义非常简单——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
它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四类:
用户账号密码,如QQ号、MSN号、微博、E-mail、个人网站等;
文件、视频、日记、网络相册等个人资料;
网游用户配备的游戏装备、付费购买的电子音乐、电子书籍等;
Q币等网站发行的虚拟货币。
这些财产大多是在人们的漫不经心之中,就渐渐积累了起来。它们是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触手可及,以至于其本身的价值,一直处于沉睡之中。
不过在网游交易平台5173工作的黄恒,从来没有怀疑过数字遗产的价值。
“在我的交易数据中,一件游戏装备或一个游戏账号卖出了几万元,是常有的事。”黄恒告诉《南都周刊》记者,“有些资深游戏玩家的账号,能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能买一套房了。”
黄恒自己私下还运营着一个淘宝店,在上面主要卖一些QQ靓号、游戏道具。一般末尾有三个相同吉利数字的帐号,报价差不多在20元左右。最夸张的报价是广东珠海的一位卖家,为自己手中的QQ号“96669”挂牌12万元。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