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冠军加冕到产品被迫清仓,常士杉的辉煌只持续了2年。日前,2010年私募冠军常士杉旗下世通8期、9期两只产品因业绩低于强制清盘线而被信托强制清仓,离产品清盘仅一步之遥。“明星”变成“流星”,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更需拷问私募生存法则:单年度业绩能否代表一切?管理规模迅速扩大后,私募公司如何在市场大潮中“剩者为王”?
冠军昙花一现
近日,中信信托发布临时信息披露报告称,常士杉旗下世通8期和世通9期截至3月30日的估值分别为60.15元和60.74元,触发计划的特别交易权,将对其所持有的全部油价证券执行清仓。这意味着这位2010年的私募冠军距离其产品清盘只有一步之遥。
“感觉对不起投资者,内疚。”在接受采访时,常士杉表示,由于市场连续下跌,旗下产品亏损较大,公司及本人都面临了很大压力。世通8期、9期分别成立于2010年底和2011年年初,到2011年3月净值达到1.213元和1.127元的高点,但此后每况愈下,从2011年9月开始,两只产品净值就跌至0.7元附近。
除了大盘因素,风格激进是产品业绩波动的主要原因。常士杉表示,2012年3月“离清盘近了,还想赚钱,但仓位又重,大盘暴跌,根本转不过身,只有面临失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10年常士杉正是凭借重仓高铁板块一夜翻身,将世通1期净值从0.6元左右带至1.2元。
从“明星”到“流星”,常士杉并非孤例,林园、罗伟广等私募基金经理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某个年度业绩一枝独秀,随后发行量暴增,资金规模迅速扩大,而后业绩大幅下滑。分析人士认为,在感叹“冠军难持久”的同时,更应反思单年度业绩“造神”的后果,以及规模突然放大、公司团队跟不上的尴尬。
一位第三方研究机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小资金往往可以凭借押注一两个板块甚至一两只股票获得极大成功,但资金规模迅速扩张之后,原先的投资理念已不适用,新的投资团队、投资思路、风控制度完全跟不上,导致“刚刚成功就面临失败”。
市场机会闪现?
就在常士杉旗下产品被清仓的前夕,中国私募教父赵丹阳却高调宣布将重回A股市场。2008年年初,赵丹阳认为A股泡沫太高,主动清盘离场,成为“逃顶”的范例,而今高调回归,也预示市场机会出现。分析人士认为,A股市场存量资金消耗殆尽,增量资金即将进场,未来市场机会正在闪现。
昨日,赵丹阳致投资者的一封信曝光。赵丹阳在信中谈到中国股市时说:“随着股市的下跌,泡沫的释放,我们的注意力逐渐回归中国,目前已经寻找到一些可以投资的公司。我们在印度抛售治理结构不好的公司后,逐渐买入这些中国公司。”
但除了赵丹阳之外,A股投资者的信心仍然不足,尤其是私募产品的发行量仍处低位。海通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3月份成立的非结构化产品只有17只,较2月的13只虽有所增加,但是较去年同期的28只大幅减少,非结构化产品的发行已经连续6个月同比增速为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