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处于边缘状态的量化基金迎来一轮小热潮。近期,包括泰达宏利、工银瑞信、富国等多家基金公司纷纷试水量化基金。不过,国内量化基金与国外相比依然很“年轻”,这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视作“半量化”。
国内量化基金过去8年发展慢
今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开始布局量化投资。其中,工银瑞信和泰达宏利分别在3月和日前刚刚发行旗下第一只量化基金,富国基金也开始大力打造旗下围绕量化投资的子品牌。
基金运用量化投资目前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利用量化投资管理纯被动指数基金,控制跟踪指数误差;再就是主动管理的增强指数量化基金;还有主动管理的量化产品,择时、选股等通过量化模型完成。
国内量化基金过去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自2004年首只量化基金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成立以来,约8年的时间里仅有14只量化基金成立。从去年开始,量化基金发行加速,有4只量化基金于去年成立。
量化基金的井喷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基金公司追求差异化竞争。好买基金分析师表示,公募基金发行越来越多,同质化明显,量化产品是一个差异化竞争的方法。另外,也跟量化基金今年以来表现不错有关。
据银河数据统计,一季度上证综指上涨2.88%,同期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为0.31%,而按照Wind分类的13只量化基金,平均业绩为2.92%,排名第一的大摩多因子基金更是取得7.65%的正收益,超越同期上证指数4.77个百分点。
同时,“量化热”也跟市场环境变化有关。泰达宏利逆向策略基金经理焦云表示,经济增长速度过去比较快,基金经理能够相对容易地选出高成长股,战胜市场相对要容易一点。现在,很多基金都跑输指数,这可能是一个苗头,在未来经济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基金如何调整投资策略、投资方法,去适应经济放缓的环境,量化是其中的一种。同时,这也意味着市场更成熟一些了。
国内量化基金还处于“半量化”
不过,也有基金业人士表示,国内尚没有真正的“量化基金”。公募基金中量化产品多为“半量化”,即除了用计算机外,也包括人工的手动管理。
相比之下,海外量化投资已有30多年历史。有8年海外量化投资经验的工银瑞信量化策略基金经理游凛峰介绍,量化投资领域杰出的投资者,如詹姆斯·西蒙斯管理的大奖章基金从1989到2007年年均收益率高达35%,而股神巴菲特同期的平均年回报约为20%.即使在2007年次债危机爆发当年,大奖章基金投资回报仍达85%,2008年更是上涨160%.据了解,2009年,定量投资在美国全部投资产品的份额中已占三成以上,其中指数类投资几乎全部使用定量技术,主动投资产品中也约有二到三成使用了定量技术。
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量化投资负责人刘钊看来,现阶段中国市场使用量化策略的产品还不多,这也给开拓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美国归来的棕石对冲基金经理黄晓舟日前就表示,随着国内量化投资逐渐成熟,量化的效果可能会被慢慢稀释,因此“头啖汤”很重要。刘钊同样认为,伴随量化投资在国内市场的发展,量化基金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量化投资依靠发现和捕捉到其他人没有发现的机会攫取超额收益,当一种有效的模型或者策略被许多人采用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越来越多的基金参与进来,特定因子就可能被更多地应用,其带来超额收益的可能也就降低。因此,通过持续研究发掘新因子,不断对模型进行优化,也是量化基金长期制胜的密码所在。
采写:南都记者谢晓婷
实习生张旻偲
本版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