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前几年的激进,宋卫平轻描淡写的解释是,“从上学以来就没有得过第二名。图/步恩撒
这是一家在历次调控中历次受伤又历次复活的地产“活标本”。激进的高负债发展模式,每次都把绿城及其创始人宋卫平推向危险的边缘。
绿城危局,把调控、地产业以及宋卫平的局限与尴尬全照了出来
“我不会轻易让自己失败。”我们面前的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跟传说中的“狂人”宋卫平,判若两人。他理性、思辨、平和,语言体系强大,有知识分子的本色。但总会有一个时刻,他会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强烈的好恶—
“这几年我们努力发展、拼命发展、高负债发展,你以为我们不知道设置安全系数?2005年调控来了,2008年来了,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去年它会来、今年它会来吗?来了应对就是!”
采访宋卫平是一次发现之旅。在他的表达中,房子是“有身段、有表情、有美感、有艺术、有生命”的,而不仅是一个建筑物,“它要经得起时间的洗磨”。从他纵横捭阖、带有哲学味儿的话语体系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有过严肃、成体系的思考。在25岁时,他就认真地研究了“人类将往何处去”的命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不能算是知识分子。”
但这个“知识分子”映射在网络上,却是一个碎片化、娱乐化,甚至看上去有点疯癫可笑的地产商人。表象是广为流传的“宋卫平语录”,包括:2008年他言辞激烈地批评万科降价“对行业不负责任”;2009年,他放出豪言要“赶超万科”;2010年他热烈地赞美自己的竞争对手龙湖,“你们可以卖掉绿城的股票,买龙湖的股票。”他还批评一家著名的开发商产品粗糙,“要是我们的房子做成这样,产品经理会自杀N次!”
跟宋卫平一样,绿城是地产业界非常特别的一家公司。它时而狂飙突进,时而危机四伏。楼市高潮时,它是土地市场的豪客;调控时,它是最危险的公司—2005年调控,绿城涉险过关;2008年的调控,再度命悬一线,政府的救市政策却让它惊天大逆转,一跃成为规模仅次于万科的行业第二名;这一次调控,它再次走到了命运的低谷。
意外的是,这家赌徒式的公司,却被行业人士普遍的赞誉、同情。
“绿城应该勇敢地活下去!”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赵杭生说,绿城符合行业未来的趋势,但不符合过去的和现在的趋势,“它有点超前”。在未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泾渭分明的市场格局中,像绿城这样的开发商是最有竞争力的。“但绿城必须得熬过这一段时间差。”
当然,你也可以说,任何时候,令公司死的,根本上,永远是公司与企业家自己。机会还在宋卫平和他的团队手上。
存货压顶
10月19日上午,宋卫平去看了杭州郊区的一个楼盘。那是家全国知名开发商开发的楼盘,跟绿城一样,以中高端物业为主。
“两三个月以前就造势500万500平方,最近的宣传是350万500平方。到项目上才知道,它最小的户型是190平方、卖350万。你说它降价了吗?”这个项目在当地卖得不错,宋卫平称赞说,“人家做得热闹、做得巧妙、做得聪明。”
相比“收购门”、“信托门”这些传言,如何卖房子,现在才是最考验宋卫平智慧的一道难题。
9月20日,从“海航30亿收购绿城”的传言开始,绿城的负面消息铺天盖地而来。银监会的一次例行信托调查,很快在媒体上放大为“银监会调查绿城”;绿城高达163%的高负债率备受关注,紧接着,“绿城将从香港退市”的传言再度发酵。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