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丰田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是5%左右,而其早期定的目标是10%。此外,2011年本田在中国则出现负增长,比2010年减少4.5%,从2009年开始,本田在中国国产车销量增速低于行业平均。
现在日系车面临的尴尬问题是,年轻人不再热衷日系车,本田飞度在过去一年的每月销量一直在2000辆左右徘徊,而广州丰田雅力士今年仍然看不到换代迹象。而高端车市场,人们都相信欧系车在科技和安全性上更加成熟。
同时,曾经让本田和丰田独步天下的雅阁和凯美瑞以及CRV现在也面临市场巨变,从最初的加价销售没有竞争对手,到已经被欧美品牌挤下中高端市场,只能占据20万元左右的市场。当中国企业家还在大呼学习丰田的时候,其实他们看到的是10年前的丰田,而不是当下的丰田。
善于命题作业
日系车进入中国市场曾经有着先天的优势,东方人趋同的审美情趣,细致的内饰,宽大的车身,同时因为实用省油,和地理上的接近,比欧美产品更早被中国家庭所认知。日本文化在做精细化上非常有优势,但是应变能力却非常乏力。日系企业在一个命题作业下往往能够把事情做到极致,当一个潮流到来的时候,日系企业能够很快地用一种团结的方式填补沟壑,却没有真正引领过潮流。
丰田的皇冠和雷克萨斯曾经是非常热销的产品,在近年德系三大豪华车疯狂扩张的时候,它们却处于萎缩状态。虽然常常有人诟病大众汽车的技术过剩,和德国人的方脑袋,但是这些缺点却成为当今的优势,人们开始更加崇尚技术含量,认同德系品牌。当德系车不断尝试引入新的产品形态,比如旅行车、miniVan、豪华旅行车等产品,同时把最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变速箱技术引入到中国市场,并进行艰难的本土化生产过程。此时的日系品牌大多还在做更加精细化的管理生产和销售,在品牌上却难以真正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度。甚至连香港电影《破事儿》里杜汶泽还自言自语,德系车驾驶感和品质好,而日系车经济实惠。事实上,由于日系车企业封闭的工业体系,并没有成本上的优势,因此也正失去经济实惠的形象。
此外,类似于广汽丰田、广州本田和东风本田这样的在华合资企业而言,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太依赖一两款畅销车型,导致不管在企业内部体系和市场营销上并没有跟上变化的步伐,和与未来相匹配的体系。很多人都把日系车在中国成长乏力的原因归结为丰田在北美的“刹车门”和日本大地震,但是这仅仅是诱因,这甚至掩盖了日系汽车成长乏力的主要原因。日系车真正成长匮乏的原因是对于变化的不敏感,以及应对变化的缓慢和不知所措。
相对而言,日本并没有像硅谷里朝气的极客梦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更多时候他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做调整,强调用户至上。这样的好处确实是能把很多细节做到极致,胜负同源的结果是也会因此而牺牲掉一部分创造力和判断力。正如斯蒂夫.乔布斯所说,用户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从民族的天性上来说,日本更加的隐忍和强调团队,这也是为什么更加擅长做命题作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