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在一家地产公司见到,最便宜的学位房也要80万元,高的更是达300万元以上。龙瀚 摄
南方日报讯 “老子不买了,小子也不读了!”听得最新的“学位房”价格,34岁的张强愤懑地挂断了电话,旁边的妻子刘若珊也一屁股跌坐在沙发上。电话那一头,是四年内他们联系的第31位地产经纪。
眼看5月12日小学新生报名的日子越来越近,像张强、刘若珊这样的广州夫妇并不少——他们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在番禺、白云等新区拥有房产,但新区的教育质量与其高知理念落差过大,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教育资源未竟公平的背景下,一个名校的学位还是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根据4月上旬大粤网一项有7861个“ID”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面对孩子上名校的问题,66.25%的网友选择购买学位房,18.25%选择出赞助费,15.49%表示撒手不管。
买房、租房、啃老,甚至通过“假租房”骗取学位……吾家儿女初长成的父母们绞尽脑汁,遭遇各种挫折仍不放弃,个中执着丝毫不亚于“孟母”,三字经里的“死故事”上演了鲜活的“现实版”。
新屋换旧房?舍不得!
从2008年冬天,孩子才两岁的时候张强夫妇就开始寻找学位“笋盘”,4年里一共接触了31名地产经纪,看了数不清的学位房,却因为环境、面积、价格等原因,至今仍一无斩获
上周末,趁着儿子被爷爷带去学跆拳道,张强把家里所有存折又再算了一遍:全部存款13万元,和之前算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张强是江西人,在广东读大学时认识了湖南同学刘若珊,2001年毕业后两人定居广州并结婚。
相比那些无书可读的农民工子弟而言,张强的孩子已算幸运。毕业才三年后,小两口就攒够了30万元,在番禺付了套小三房的首期,两人便落户广州,而孩子也顺理成章地于2006年出生。
打从孩子出生,刘若珊就听到不少稍年长的家长谈论进名校如何艰难,花费如何大。但张强却总说,“不觉得是件事,在哪读小学不都一样?我从农村来的,也不见得比别人差!”
但从早教到幼儿园,拉扯儿子的一路上,他们夫妇俩越来越感到竞争的压力和残酷。
“读大学时,年级辅导员问谁会弹钢琴;现在幼儿园,阿姨都是问哪个小朋友不会乐器……”刘若珊叹气了,“以前要‘赢在起跑线’,现在只求‘不输起跑线’!”
仔细研究各年广州市小学招生政策后,夫妇俩决定“买房”:让孩子读好书,家庭资本还能升值。
“我去看了一次房就心寒了。”张强清晰记得,第一次看房是2008年冬天,他负责跑名校集中的五羊邨片区,妻子则到东风东路附近寻找“笋盘”。
2004年张强夫妇买房时看过一套东湖北大院6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有培正小学的学位,而且紧靠东湖公园,当时还不到6000元/平方米,小两口嫌面积小没买。到了2009年底回头找,该房已经转了两手,单价水涨船高到了2万元出头。
“我实在不舍得把番禺的房卖了,换一间破旧的、面积缩水几乎一半的楼梯房。”张强说。
从那天起到上周末,张强夫妇走遍了区庄、东山口、小北区、天河北区、六运区的房屋中介,一共接触了31名经纪,看了数不清的学位房,却一无斩获:有的环境太差,有的太狭促……而好的不是太贵,就是已被人捷足先登。
蔡浩是张强夫妇联系得比较多的一名经纪,两次看东湖北大院的房子,都是经蔡浩介绍的。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