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客家文化大观园”
中国客家博物馆的外观为圆形客家土楼的造型,将客家文化精华生动展现。进入大门,一个大大的“亻厓”(客家话里是“我”的意思)字散发出浓浓的客家韵味。 “亻厓”已经成为客家人的精神象征,不少地方把客家话称为“亻厓”话,“亻厓”也代表着客家人勤劳、能吃苦“肯挨”的特点。

客家私塾人物铜像
中国客家博物馆采用各种实物和材料来全方位展示客家这个古老民系的历史文化魅力和风土人情。博物馆陈列主题鲜明,分成“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个部分,从大客家的概念出发,系统介绍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现状等,称得上“客家文化大观园”。记者参观当天,遇到了一个从香港( 路线 )来的访问团,成员都是香港的小学生,他们都是客家人,然而对这一族群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客家话也不会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客家文化,在“客从何来”展厅的客家人迁徙图前,他们看得格外投入,津津有味。“原来客家人是这么来的。”一个男孩子边看边说。
了解客家的人居智慧

围龙屋模型
在 “地标围屋”展厅,展示了圆形土楼、四方土楼和围龙屋这三种典型客家民居的建筑模型。对于不同的客家人聚居区,为什么会选用不同的建筑样式,在这里会找到答案。例如在闽西地区,历史上这里比较闭塞,交通不便,家族武装冲突和匪患都很多,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这里的客家人选择了圆形土楼这种易守难攻、聚族而居的建筑形式。围龙屋则是为了劳动生产而产生的,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这样的民居,兼顾了生活、生产和休闲的需要,可谓一举三得,表现出客家人的人居智慧。通过这样的参观,会对客家民居建筑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从老民居中拆下的重达数千斤的木梁架
展厅里还有一些从老民居中拆下的重达数千斤的木梁架,与客家人建房用石灰、黄泥、糯米饭夯成的三合土墙实物相映成趣,不少参观者都对它们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此外,展厅中展示的门楼、牌匾等,看上去很残旧,然而却充满了文化及生活气息。
亮点
大学校长馆看晚清以来梅州籍大学校长成就

大学校长馆
除了主馆,博物馆还有两个分馆,分别是大学校长馆和将军馆。大学校长馆是一座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砖混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