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内心剖白 写给会听唱片的知音们
1 高晓松内心剖白 写给会听唱片的知音们
vivi1988132012-04-26 17:04:35 发表
太合麦田CEO詹华与高晓松。
(文/高晓松(微博))以前人们在四月收获
——写给来音乐会听唱片的知音们
《万物生长》不出意外的话,我是说如果世界不停下脚步的话,就会是我的最后一张唱片了。以后,音乐还会以这样或那样的载体传入耳朵或者心里,不再是圆圆的,会闪闪旋转的,转起来看不清歌名和图案的唱片了。不再有十或者十一首歌,不再起承转合,人的心也许变得更大或更小,反正不再是这个尺寸了。
我恳请我新加盟担任音乐总监的唱片公司不要去工商局把名字改成“音乐”公司,因为在我印象中,只有“唱片”公司,是打算做一些可以流传下去的音乐。他们没同意,因为未来没人知道唱片是做什么用的。
看见老导演们努力坚持再用一次柯达胶片拍电影,因为听见那个大家伙里面有胶片转动的声音,才觉得记录下的悲欢是真的,不会被抹去的。同感。
人年轻时,改变是一件最有魅力的事情,即使痛苦慌张,内心也满是憧憬。到了这个岁数,改变是一件恐怖的事。所以,老婆、老友、老酒、老地方都变得弥足珍贵。所以这张唱片依然在“麦田”出版,以保持有始有终,始终不换唱片公司的江湖名节。
我不知道这张唱片是不是我最好的一张,但我肯定这是最真实得一张。没有了炫技的欲望,没有了市场的压力——反正都没人买。再不真实一点,就说不过去了。所以要开一场作品音乐会,汇报一下用音乐记录的成长。所以音乐会依然交给了十六年前给我办上一次作品音乐会的兄弟去办,他的公司换了,但我们遵循江湖传统,只认人。
其实江湖早已散了,只剩几条猢狲,在倒了的树下抱团取暖,风化得缓慢。
在这个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一个叫五棵松的地方,以音乐之名和许多曾走散之后颠沛流离的人们聚一聚,在地铁下班之前,唱完所有的歌,终成永诀。
高晓松
42岁的4月
回复该发言
太合麦田CEO詹华与高晓松。
(文/高晓松(微博))以前人们在四月收获
——写给来音乐会听唱片的知音们
《万物生长》不出意外的话,我是说如果世界不停下脚步的话,就会是我的最后一张唱片了。以后,音乐还会以这样或那样的载体传入耳朵或者心里,不再是圆圆的,会闪闪旋转的,转起来看不清歌名和图案的唱片了。不再有十或者十一首歌,不再起承转合,人的心也许变得更大或更小,反正不再是这个尺寸了。
我恳请我新加盟担任音乐总监的唱片公司不要去工商局把名字改成“音乐”公司,因为在我印象中,只有“唱片”公司,是打算做一些可以流传下去的音乐。他们没同意,因为未来没人知道唱片是做什么用的。
看见老导演们努力坚持再用一次柯达胶片拍电影,因为听见那个大家伙里面有胶片转动的声音,才觉得记录下的悲欢是真的,不会被抹去的。同感。
人年轻时,改变是一件最有魅力的事情,即使痛苦慌张,内心也满是憧憬。到了这个岁数,改变是一件恐怖的事。所以,老婆、老友、老酒、老地方都变得弥足珍贵。所以这张唱片依然在“麦田”出版,以保持有始有终,始终不换唱片公司的江湖名节。
我不知道这张唱片是不是我最好的一张,但我肯定这是最真实得一张。没有了炫技的欲望,没有了市场的压力——反正都没人买。再不真实一点,就说不过去了。所以要开一场作品音乐会,汇报一下用音乐记录的成长。所以音乐会依然交给了十六年前给我办上一次作品音乐会的兄弟去办,他的公司换了,但我们遵循江湖传统,只认人。
其实江湖早已散了,只剩几条猢狲,在倒了的树下抱团取暖,风化得缓慢。
在这个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一个叫五棵松的地方,以音乐之名和许多曾走散之后颠沛流离的人们聚一聚,在地铁下班之前,唱完所有的歌,终成永诀。
高晓松
42岁的4月
回复该发言
共有1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