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4.cache.netease.com/finance/2012/4/28/201204281645169613c.jpg)
台湾作家亮轩的《飘零一家》,在台湾出版时名《坏孩子》,曾获得“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可见是一本叫好的书。拿到大陆来出版,不但改了书名,而且加了一个副标题:“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它的推广词上这样写:“继《大江大海》《巨流河》之后,又一块讲述海峡两岸历史变迁的重要拼图”,我想,这广告词是为吊足大陆读者的胃口。
其实这本书与《大江大海》《巨流河》相当不同。《大江大海》,作者龙应台是以自家的家世为线索穿插,实际写的是半个多世纪来海峡两岸人民分分合合的大历史;而《巨流河》,齐邦媛写父亲与自己两代人的人生经历,以家族的命运来映射国家的命运,抒发的是那代人强烈的“家国”情怀;而《飘零一家》,则是比较纯粹的个人史,确切地说是自己与父亲一生的恩怨情惑,两岸的离散之事,仅仅是这父子恩怨的背景,原来的标题《坏孩子》其实更准确。
我在猜想,有多少人捧起《飘零一家》时,会把它看成是一本“台湾作家写两岸离散相思之痛”的书,更津津乐道作者母亲孙彩苹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先嫁马廷英(留在台湾)后嫁章乃器(留在大陆)的故事,而对作者亮轩与父亲马廷英的一生情怨一带而过?
是的,我们喜欢读人物传记,特别是有传奇经历的人的故事。读他人的人生故事,永远是我们孜孜不倦的兴趣。我们普通人自己的人生有限,但我们永远对他人的传奇经历的充满好奇,别人的人生故事可以滋养我们想象空间,让单调的生活增添色彩,说得雅点,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惑——从别人的人生中,领悟理解自己和自己身处的时代。
我们曾经只能在一个很窄的框子里读别人的故事。比如在国家没有开放的年代,我们只能读到革命者的故事和雷锋这样的劳模的故事。在那个年代,跑到海峡那一端的千百万中国人是没有故事的,他们不存在。即使是在大陆,也有数不清的人,没有故事,他们不能被提起,他们的人生也仿佛不再存在了。
海峡对岸那两千三百万中国人的存在,对于大陆读者来说,是近年来才开始真实起来。《我们台湾这些年》开始让我们了解这些年台湾人是怎么过来的,《大江大海》《巨流河》则让我们开始得知我们同他们是怎样分开的。最近这方面的优秀之作,要属柴静的《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另外一文是大力《小九》,写一个留在大陆的台湾特务从小坏孩到老头的人生。这些人生故事得以出版,是因为大陆的改革开放,因为海峡两岸政治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然而也就是因为当下这种形势变化,使得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可被归到“饱尝分隔离乱之苦的台湾同胞”的大帽子之下。——这构成了我们今天理解台湾人的基础,但却不应是全部,因为,经历离乱的一代台湾人已经老去,今天在台湾占主流的,已经是他们的后代或第三代。
《飘零一家》的作者亮轩讲的,已经是他自己的个人故事,这些人生体验更少政治色彩却更纯粹,也更深地触及到人的内心,但我在猜想,他与他父亲的这些恩怨,或许会在海峡那边赢得的读者会更多而在这边不大感冒?当海峡两边仍然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互相打量的时候,人们仍然习惯于从政治站位来理解和了解每个个体?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被赋予各种角色。他可以是共产党或是国民党,他可以是解放军或是“国军”。现在写回忆录成为风气,但常常见到的是,在一个国家充满政治动荡的历史中,他个人自己的历史却完全被淹没,只是某次战役的参与者或是某场逃离的亲历者。而好的历史叙述,是复原出这些大历史下的个人之有血有肉的人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