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民族是由呼伦贝尔入主中原的,那就是东汉的鲜卑和隋唐的“忙豁仑”(即蒙古),或称“蒙兀室韦”。“室韦”(“失韦”),与“锡伯”一样,都是“鲜卑”的音转,是“森林”之意。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下游和黑龙江以南的蒙兀室韦,是北室韦的一部分,也是今天蒙古民族的先祖。公元8 世纪,蒙兀室韦走出森林,西渡呼伦湖进入草原;经过数百年的奋斗,1206 年,由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和草原各游牧部族,建立了蒙古汗国。作为一个研究边疆史地及游牧民族史的学者,多年来,我走遍了内蒙古大大小小的草原,唯有呼伦贝尔尚未涉足,它一直在呼唤着我。三伏天的一个下午,朋友来电话说,明天一早要去额尔古纳河骑马行走,问我是否愿意同行?面对如此良机,我一口应承下来。
“议定军令宣布了之后,在答阑·捏
木尔格思地方与塔塔尔人厮杀。击
败他们,把他们驱赶到兀勒灰河、
失鲁格勒只惕河,驱赶在一起,掳
掠了他们的部众。”
——《蒙古秘史·第153 节》
横穿东乌旗 翻越兴安岭
不少人以为东乌珠穆沁旗只有草原,没有历史,其实不然。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著名的战役,远的不说,1690 年,西蒙古噶尔丹在追击喀尔喀(鞑靼)时,曾深入东乌旗,并在乌尔会河(今东乌旗东部的乌拉盖河)打败了清廷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率领的骑兵,从而逼近乌兰布通,招致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和乌兰布通大会战。

从东乌旗到阿尔山有三条路:北道(边防公路)是土路;南道经乌拉盖、巴彦胡硕半是油路、半是土路;我们选择的中道本是草原土路,近两年新铺了柏油,称203 省道,虽然不宽,却挺便捷。
东乌珠穆沁旗自古就以羊肥马壮著称,我曾经看过一本《马经》,其中就有“乌珠穆沁马技艺绝伦”的评述。如今东乌旗的草原和马匹、牛、羊依旧,牧民的生活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40 年以前还可以看到成吉思汗时代的生活方式:蒙古包、勒勒车、牛粪炉、奶桶和极其简单的生活用具;而今天,牧人除了夏季游牧时仍住蒙古包外,其他季节已搬进了砖瓦房,房中陈设与城里无异。
进入大兴安岭的支脉宝格达山(宝格达,蒙语意为“圣”)之后,路变得崎岖。细雨中,白桦树和林间盛开的花朵构成了一幅幅水彩画。随着农田的增多,五岔沟到了。“五岔沟”这个地名曾出现在一本前苏联战争小说《太阳照在大兴安岭》中。书中描述了1945 年8 月前苏联红军从这里进入中国作战时的情景。40 年前,这条路上仍留有抗战时期苏军坦克压下的深深沟痕和苏军遗弃的破汽车,甚至能捡到日军丢弃的刺刀、弹药和头盔,如今也仍能看到日本人留下的残破碉堡。
从五岔沟到阿尔山,公路傍着洮儿河和林间铁路穿行于重峦叠翠之中。到达南兴安后,开始翻越并不高峻的兴安岭,沿途可看到大片的过火林。翻过山没多远,略有欧式风情的阿尔山就到了。

哈拉哈河自东向西流至中蒙边境时,接纳了努木尔根河,沿中蒙边境流入贝尔湖。阿尔山市处于这两条河的河源中间,就像二龙所戏之珠,成为沟通大兴安岭西路的唯一通道。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