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也许是《蓝海战略》出版后最值得关注的一本了。”一位出版业人士这样介绍谢德荪(Edison Tse)的新书《源创新》。
谢德荪,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亚太中心主任,写作并出版《源创新》中文版,他用了四年的时间。
在一番忙碌的约见创业者和交流、演讲之后。谢德荪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在北京五洲大酒店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专访。“中国的创业者总是最后回到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传统价值链中去。”谈到和中国的创业者与企业家打交道的感受,谢德荪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创新最大的瓶颈所在。
谢德荪3岁开始跟家人定居香港,19岁留学美国,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为数不多的华裔教授,谢德荪称自己依然是中国人,依然对中国有着别样情怀。这或是他晚年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和创业者授业解惑的动因所在。
“现在的中国发展很快,我们这些海外华人可以感受到今天的中国已经和以往不同了。但是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需要新的生态系统和创新金融战略。”几年来,谢德荪作为斯坦福专业发展中心(SCPD)的首席专家在中国各地讲学,并有效地帮助地方政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抛开“Made in China”思维
几年前,《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弗里德曼访问中国,在午餐会上向在座各位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创新的因素到底有多大“比例”?有没有5%?
这一问让在场中国人无言以对。“弗里德曼式的拷问”也代表了中西方的一种普遍共识:中国企业30年的成功,主要建立在引进、复制和大规模制作上,复制性有余而创新性不足。
谢德荪对于这一共识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很多中国企业对于创新的理解太过狭窄。国内全球化的大企业联想、海尔、TCL都尝试了很多方法来创新,以求突破他们的停滞状态。比如重组、收购、开发新产品线、多元化。但到目前为止,几年的净利润都不高。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谢德荪曾经对不同的创业者发问,不同的创业者也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基本不会脱离以下答案:企业需要在科技上创新、研发新产品、优化流程、降低成本……
这些恰恰是Made in China工业革命的旧思维。在谢德荪看来,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企业家们都深受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影响。那是一种静态的、平面的创新,并且是以“产品”为中心构建起来的理论。一旦价值的缔造不再完全依附于产品,以这一理论为依据来制定的策略就难免出现问题。
谢德荪将这种以产品为核心,停留在产品、流程、成本层面的创新称之为“流创新”。而在谢德荪看来,中国企业真正缺乏的,是一种“源创新”。源创新是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创新,是基于新理念和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比如汽车的发明,让公路、加油站、汽车文化等多个价值链随之建立。在多个成员的加入下,形成一套生态系统。最后获益的是整个价值链上的每一个商家。
创新中的四大误区
中国企业渴望创新,渴望在创新中得到价值链上更高的价值。但在实际创新的过程中却每每陷入误区。
比如,许多企业都以科技领先为企业战略重点,并不遗余力在新产品的研发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众所周知,专利技术是一个企业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但现实情况却是,专利数量不断攀升,而中国企业能从专利中获取的利润却少之又少。
“2006年1月到10月,上海的专利申请总量接近2.5万件。但令人遗憾的是,能转化生产、推向市场的不足10%。”谢德荪举例说,“公司要寻求发展,不是单纯提高专利数量就可以实现的。”
回复该发言
要创新须告别“MadeinChina”思维
2 回复:要创新须告别“MadeinChina”思维
lezhixianxl2012-05-17 21:57:18 发表
谢德荪为此向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发出了公开呼吁,希望企业可以认识到创新中的四大误区:第一个误区——产品创新,科技领先就一定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第二个误区——单纯信奉价值链理论,陷入Made in China 的工业革命旧思维;第三个误区——认为中国人只适合模仿,不适合创新;第四个误区——认为模仿不是创新,所以把模仿和创新对立起来。
可是,过去10年中,中国有很多互联网企业模仿美国已经有的成功模式,比如百度、携程等,它们通过改良成为适合本土的产品,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
“我并不排斥这样的创新方法。”谢德荪强调,但他指出,首先一定要考虑政府和政策的环境因素;其次,以模仿为开始的创新,通过价值链的整合,甚至有可能变成“源创新”。谢德荪多次用苹果公司的成功说明这个道理。在苹果推出大获成功的第一个产品iPod之前,MP3已经广为流行,互联网上的免费歌曲资源无处不在。而苹果恰恰是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整合资源,一方面为互联网免费下载设计了新商业模式,另一方面解决了唱片公司的生存难题。
他提醒说,很多企业仅仅是通过调研来满足客户需求。但这样做往往陷入流创新的误区。真正的源创新,不仅要满足客户需求,还要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以及未来需求。“源创新针对市场的开拓,关键不在于产品,而在于如何帮人们达成欲望。就好像苹果手机带给人的感觉,哇,这正是我想要的产品。”谢德荪告诉记者。
回复该发言
可是,过去10年中,中国有很多互联网企业模仿美国已经有的成功模式,比如百度、携程等,它们通过改良成为适合本土的产品,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
“我并不排斥这样的创新方法。”谢德荪强调,但他指出,首先一定要考虑政府和政策的环境因素;其次,以模仿为开始的创新,通过价值链的整合,甚至有可能变成“源创新”。谢德荪多次用苹果公司的成功说明这个道理。在苹果推出大获成功的第一个产品iPod之前,MP3已经广为流行,互联网上的免费歌曲资源无处不在。而苹果恰恰是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整合资源,一方面为互联网免费下载设计了新商业模式,另一方面解决了唱片公司的生存难题。
他提醒说,很多企业仅仅是通过调研来满足客户需求。但这样做往往陷入流创新的误区。真正的源创新,不仅要满足客户需求,还要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以及未来需求。“源创新针对市场的开拓,关键不在于产品,而在于如何帮人们达成欲望。就好像苹果手机带给人的感觉,哇,这正是我想要的产品。”谢德荪告诉记者。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