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表署名文章《地方保护主义成假冒伪劣保护伞》称,一些地方“狭隘”的且是顽固的地方保护主义与时代发展趋势、市场完善趋势相对立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成了区域性假冒伪劣现象打不疼、打不死、打不绝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地阻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进程。
这篇署名为国家代码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李迎丰的文章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假冒伪劣现象或睁一眼闭一眼,或提供各种条件、政策帮助,而对于打击假冒伪劣工作,则千方百计采取捂、堵、搪塞手段,阻挠打假治劣的正常开展。“如多年前相关监管部门查处、曝光北方某地区域性 用死鸡做烧鸡 一案时,当地一政府负责人就公开辩解,这是区域特色经济。就是众多 箭在弦上 的打假行动 功亏一篑 的例子之一。”
质检总局发文:地方保护主义成假冒伪劣保护伞
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人们对市场的一体化、有序化、公平公正竞争环境优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这一进程中,市场各利益主体(消费者、企业生产者、投资者、社会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及行业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愈来愈趋于正的非零和博弈,以求达到共赢。
而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无疑成了各利益主体的主要协调者和掌控者。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根据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及相关区域经济理论的要求,开始注重依照本地区生产力各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及结构配置状况来决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重心的调整、布局,以确定与本地优势资源相关的产业优势、企业优势等地方经济特色。并且通过转型、建立完善的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科学的监管机制、良好的投资与消费环境等等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狭隘”的且是顽固的地方保护主义与时代发展趋势、市场完善趋势相对立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也成了区域性假冒伪劣现象打不疼、打不死、打不绝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地阻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进程,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和人们的道德规范,影响并制约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和谐、科学转型及可持续发展。2012年1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决破除地方保护,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