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猎德村,环境明显改善,集体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
村民搬上新房,村集体经济效益也比改造前有所提高;力求“修旧如旧”,沧桑古村重获新生;通过“退二进三”,旧厂房变身创意园……同是“三旧”改造项目,但它们各有各的特色,各种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也值得探讨。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先后陪同山西、河北的主要领导考察了“三旧”改造项目——东濠涌、猎德村和T.I.T创意园。在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际,笔者专程探访了广州“三旧”改造的一系列经典项目。
▶▶猎德村全面改造
政府主导
项目进展顺利
猎德,一个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南部的“城中村”,它的改造充满了传奇。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改造前的猎德村是广州“城中村”的典型缩影,原有总建筑面积68.6万平方米,都为高密度的农民自建住宅。“脏、乱、差”、“握手楼”、“贴面楼”比比皆是,违建问题突出、消防隐患严重、治安环境复杂、卫生条件恶劣。
猎德村采取了全面改造的模式。用汪洋的话说,“猎德村改造后建成花园城市,大家都拥护,但操作起来,没有勇气,没有决心,很难成功。”政府主导和提前介入使得猎德的改造一帆风顺。2007年10月15日,猎德村开始拆迁;2008年1月15日,改造工程正式动工。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超过3000户村民的动迁工作,其中除了公平合理的改造补偿方案外,还凝聚着区、街、村动迁工作人员的决心、尽心、细心和耐心。
全面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猎德村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传承,完整保留了龙母庙,将村内重要的祠堂、庙宇和代表性的民居沿猎德涌两岸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异地复建保存,打造岭南古建筑博物馆,让猎德的建筑文明、纯朴民俗、龙舟文化重放异彩。
改造后,猎德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绿地率由改造前的5%提高到30%,增加绿化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密度由原来的60%降低到28%。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村民房屋出租收益从改造前的每月每户800元提高到4000元,增长5倍;村民自有房屋价值从改造前的4000元/平方米提高到30000元/平方米,增长7倍多;村集体年收入从改造前1亿元提高到5亿元,增长5倍;村民每年人均分红从改造前的5000元提高到30000元,增长6倍。通过村民集中居住,猎德还节约土地247亩,节地率达52%。
▶▶黄埔古村综合整治
统筹平衡
解决资金难题
猎德,作为广州市首个进行全面改造的“城中村”,是否是广州“三旧”改造的一花独放呢?为此,笔者继续探访了其他一些“三旧”改造项目。
黄埔古村,是广州“城中村”改造另一种模式——综合整治的典型。综合整治的意义何在?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三旧”改造办公室主任陈如桂,在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第一次会议中指出,整治目的要注重以人为本,整治内容要能改善人居品质,整治效果要突出文化品位。
综合整治与全面改造相比,最大的难题便是钱从何来?据悉,黄埔古村改造总投入约5亿元,通过“三旧”改造专项资金的统筹平衡,由政府财政投资解决了资金难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