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教师17年间倾尽家财获证书200多个
1 广东一教师17年间倾尽家财获证书200多个
飞车2012-05-17 22:24:37 发表
看到记者前来,杜伟新拿出各种证书,还将许久没刮的胡子刮得溜光,并打上了一条领带。
杜伟新获得了很多奖。
杜伟新获得了很多奖。
广州日报报道:50岁的杜伟新已经记不清自己具体得了多少奖了,只能模糊地记起,全国性的奖项有130多个,如果加上其他杂牌奖,至少在200个以上。看到记者来采访,他赶紧招呼丈母娘帮忙把各种奖杯、证书从床底下的箱子中拖了出来。不少奖杯、证书上满是灰尘。杜伟新有些心疼,用白衬衣的袖口擦了擦奖杯。17年省吃俭用,杜伟新花在各种获奖证书上的钱有十多万元,几乎倾尽毕生积蓄。岳父说,如今女婿穷得只剩下各种获奖证书了。
文、图本报记者肖欢欢通讯员杨明伟
杜伟新为何对“获奖”如此痴迷,没有人知道。精美的证书外套里面,夹着一张单薄的纸,上面记载着杜伟新的各种荣誉。没有人知道,这些证书是杜伟新省吃俭用攒下“口粮”钱去买的。除了抽烟和吃饭,杜伟新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获奖上。这些证书造价不菲,有的要交300元工本费,有的要交2000元定书费,杜伟新把他们看作命根子。
17年花10万多元评奖
抛开真伪不谈,杜伟新获得这些证书,分量还是相当惊人的。比如,2009年他曾获得世界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首届世界民间文艺最高奖“和平鸽”金奖;2010年6月,他还获得由中国散文学会等7家机构评出的“中国时代卓越人物”称号;2008年10月,他获得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等4家机构评出的“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10年4月,他还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授予“国际杰出专家”和“荣誉博士”称号。
不过,他的这些奖,有一些是花钱“买”回来的。但在杜伟新眼中,这不能算是花钱买奖,只算是合理支付工本费。“有时人家通知我获奖了,要我交证书工本费,我好意思不交吗?有时还要买书,这些书都是限量版的,既然都获奖了,总不能不买吧?”杜伟新狠抽了几口烟,翕动着嘴唇说。
杜伟新从不承认自己花钱买奖,但他身上依然保留着农村教书匠的淳朴,对于每个证书的由来,他都了然于心,也不否认为这些证书花了大价钱。他翻开一本比砖头还厚的由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华百年人物篇·现代卷》说,当初自己收到通知,说只要交258元就能入选,所以二话没说,交了钱,对方也寄了书,所以他觉得自己没吃亏。去年12月,他又收到“获奖”通知,说只要交1000元购买4本《世界艺术通史》,他的名字就能载入该书,于是,他再度交了1000元,4本书足足有15斤重。而最近,杜伟新又“中奖”了,有杂志社给他发文说,只要交2600元,就能印出1000本专门介绍他的《中国艺术名家》。“12页,1000本,才2600元,一本才2.6元,一本书都是关于我个人的介绍。”杜伟新眼神中泛着亮光。记者注意到,他口中所谓的“书”只是一本6张纸的宣传册,2.6元/本,并没有占到大便宜。
回复该发言
看到记者前来,杜伟新拿出各种证书,还将许久没刮的胡子刮得溜光,并打上了一条领带。
杜伟新获得了很多奖。
杜伟新获得了很多奖。
广州日报报道:50岁的杜伟新已经记不清自己具体得了多少奖了,只能模糊地记起,全国性的奖项有130多个,如果加上其他杂牌奖,至少在200个以上。看到记者来采访,他赶紧招呼丈母娘帮忙把各种奖杯、证书从床底下的箱子中拖了出来。不少奖杯、证书上满是灰尘。杜伟新有些心疼,用白衬衣的袖口擦了擦奖杯。17年省吃俭用,杜伟新花在各种获奖证书上的钱有十多万元,几乎倾尽毕生积蓄。岳父说,如今女婿穷得只剩下各种获奖证书了。
文、图本报记者肖欢欢通讯员杨明伟
杜伟新为何对“获奖”如此痴迷,没有人知道。精美的证书外套里面,夹着一张单薄的纸,上面记载着杜伟新的各种荣誉。没有人知道,这些证书是杜伟新省吃俭用攒下“口粮”钱去买的。除了抽烟和吃饭,杜伟新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获奖上。这些证书造价不菲,有的要交300元工本费,有的要交2000元定书费,杜伟新把他们看作命根子。
17年花10万多元评奖
抛开真伪不谈,杜伟新获得这些证书,分量还是相当惊人的。比如,2009年他曾获得世界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首届世界民间文艺最高奖“和平鸽”金奖;2010年6月,他还获得由中国散文学会等7家机构评出的“中国时代卓越人物”称号;2008年10月,他获得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等4家机构评出的“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10年4月,他还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授予“国际杰出专家”和“荣誉博士”称号。
不过,他的这些奖,有一些是花钱“买”回来的。但在杜伟新眼中,这不能算是花钱买奖,只算是合理支付工本费。“有时人家通知我获奖了,要我交证书工本费,我好意思不交吗?有时还要买书,这些书都是限量版的,既然都获奖了,总不能不买吧?”杜伟新狠抽了几口烟,翕动着嘴唇说。
杜伟新从不承认自己花钱买奖,但他身上依然保留着农村教书匠的淳朴,对于每个证书的由来,他都了然于心,也不否认为这些证书花了大价钱。他翻开一本比砖头还厚的由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华百年人物篇·现代卷》说,当初自己收到通知,说只要交258元就能入选,所以二话没说,交了钱,对方也寄了书,所以他觉得自己没吃亏。去年12月,他又收到“获奖”通知,说只要交1000元购买4本《世界艺术通史》,他的名字就能载入该书,于是,他再度交了1000元,4本书足足有15斤重。而最近,杜伟新又“中奖”了,有杂志社给他发文说,只要交2600元,就能印出1000本专门介绍他的《中国艺术名家》。“12页,1000本,才2600元,一本才2.6元,一本书都是关于我个人的介绍。”杜伟新眼神中泛着亮光。记者注意到,他口中所谓的“书”只是一本6张纸的宣传册,2.6元/本,并没有占到大便宜。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广东一教师17年间倾尽家财获证书200多个
飞车2012-05-17 22:24:37 发表
而最为昂贵的一次“获奖”则是由文化月刊编辑部发起的《艺术大家——当代书画九人集》,总费用为5000元,只要交钱就能入选并获赠50本样书。杜伟新说,这一次,他实在是没钱了,所以就没参加。
从1995年开始“获奖”,这位朴素的乡村教师一共用于各类“获奖”的花费超过10多万元。杜伟新说,这些支出占了他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除了吃饭、抽烟和为母亲治病,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获奖上。“如今我担任的社会职务有100多个,包括馆长、院长、名誉教授。”杜伟新对于自己当前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充满自豪。
“获奖专业户”的诗人情怀
肇庆市德庆县德城镇大桥乡三中队12号,是国内各种获奖通知寄给杜伟新的地址。为什么国内各种“大奖”总是能找上杜伟新,邻居们很疑惑。杜伟新对此的解释是,自己名气大,是在广东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
1962年,杜伟新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早在上高中时期,他就迷恋写诗,杜伟新说,在那个迷茫的年代,正是各种诗歌,帮他度过了懵懂的青春期。
1988年,杜伟新从肇庆西江学院物理系毕业,最终却选择回老家德庆县当一名中学教师。杜伟新的父亲也大为火光,当时大专生还比较吃香,父亲原本准备让他考个公务员。
杜伟新的教师生涯第一站是德庆县石角中学。但很快,学校就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心思不在教物理上,他更像一名文艺青年。在学生们看来,杜伟新也不是个好老师,他所带的科目成绩也总是年级倒数。学生们发现这位老师讲课天南海北,学生们听着也是云里雾里。每次上他的课,不少学生都到外面逃课。
1995年,杜伟新告别了自己教师生涯的第一站,从石角中学调到了新圩中学。据他介绍,这次被迫离开是因为和学校领导结下了仇。1994年,他的一篇诗歌在北京一家杂志上发表,对方邀请他前往北京参加一个研讨会,但学校坚决不同意他去。后来,他直接找到了当时的德庆县委书记、县长,后来县领导发话,要求学校先替他垫付相关费用。最终,杜伟新去北京开研讨会了,但与学校的梁子也从此结下。1995年,学校以其教学成绩不合格为由,申请教育部门将其调离。
但在任教的第二所中学,杜伟新对诗歌如痴如狂。此后十多年间,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星星诗刊》、《青年诗人》和《西江日报》等报刊发表了700多首诗歌。1997年,他还加入广东省作协。他的“获奖”生涯也从此拉开。
“山寨”奖项的受害者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杜伟新的一篇诗作被国内某刊物“相中”,需要交200元钱才能获得证书。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各种获奖证书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杜伟新卷了进去,各种“获奖通知”雪片般飞来,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交钱就有奖。当然,“获奖”的外衣是不同的,有些说是聘请他担任终身馆长,需一次性缴纳会费780元;有说是作品入围,需缴纳订书费2000元;有说是他获得多个机构联合评选的“杰出专家”、“荣誉博士”,需缴纳证书工本费200元。对于这些奖项,杜伟新一一“笑纳”。
随后的十多年间,杜伟新不厌其烦地寻找机会,以高亢的嗓音向他的观众开启冗长的演讲,内容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获得的各种奖项。他的学生们自然也是观众之一。
然而,屡屡“获奖”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十多年间获奖花费的这十多万元,几乎是他毕生的积蓄。由于没钱买房,至今他已在岳父母家住了20多年。他和妻子的卧室中除了陈旧的木床、书柜和书桌外,就剩下堆积如山的书籍和证书、奖杯了。由于“获奖”和“赠书”太多,他不得不将楼下的柴房清空,用来储存各种书籍和奖杯。
由于“不务正业”,十多年间,他先后从重点中学到普通中学,再到镇中心小学,再到农村小学。
孤独的人
回复该发言
从1995年开始“获奖”,这位朴素的乡村教师一共用于各类“获奖”的花费超过10多万元。杜伟新说,这些支出占了他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除了吃饭、抽烟和为母亲治病,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获奖上。“如今我担任的社会职务有100多个,包括馆长、院长、名誉教授。”杜伟新对于自己当前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充满自豪。
“获奖专业户”的诗人情怀
肇庆市德庆县德城镇大桥乡三中队12号,是国内各种获奖通知寄给杜伟新的地址。为什么国内各种“大奖”总是能找上杜伟新,邻居们很疑惑。杜伟新对此的解释是,自己名气大,是在广东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
1962年,杜伟新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早在上高中时期,他就迷恋写诗,杜伟新说,在那个迷茫的年代,正是各种诗歌,帮他度过了懵懂的青春期。
1988年,杜伟新从肇庆西江学院物理系毕业,最终却选择回老家德庆县当一名中学教师。杜伟新的父亲也大为火光,当时大专生还比较吃香,父亲原本准备让他考个公务员。
杜伟新的教师生涯第一站是德庆县石角中学。但很快,学校就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心思不在教物理上,他更像一名文艺青年。在学生们看来,杜伟新也不是个好老师,他所带的科目成绩也总是年级倒数。学生们发现这位老师讲课天南海北,学生们听着也是云里雾里。每次上他的课,不少学生都到外面逃课。
1995年,杜伟新告别了自己教师生涯的第一站,从石角中学调到了新圩中学。据他介绍,这次被迫离开是因为和学校领导结下了仇。1994年,他的一篇诗歌在北京一家杂志上发表,对方邀请他前往北京参加一个研讨会,但学校坚决不同意他去。后来,他直接找到了当时的德庆县委书记、县长,后来县领导发话,要求学校先替他垫付相关费用。最终,杜伟新去北京开研讨会了,但与学校的梁子也从此结下。1995年,学校以其教学成绩不合格为由,申请教育部门将其调离。
但在任教的第二所中学,杜伟新对诗歌如痴如狂。此后十多年间,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星星诗刊》、《青年诗人》和《西江日报》等报刊发表了700多首诗歌。1997年,他还加入广东省作协。他的“获奖”生涯也从此拉开。
“山寨”奖项的受害者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杜伟新的一篇诗作被国内某刊物“相中”,需要交200元钱才能获得证书。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各种获奖证书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杜伟新卷了进去,各种“获奖通知”雪片般飞来,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交钱就有奖。当然,“获奖”的外衣是不同的,有些说是聘请他担任终身馆长,需一次性缴纳会费780元;有说是作品入围,需缴纳订书费2000元;有说是他获得多个机构联合评选的“杰出专家”、“荣誉博士”,需缴纳证书工本费200元。对于这些奖项,杜伟新一一“笑纳”。
随后的十多年间,杜伟新不厌其烦地寻找机会,以高亢的嗓音向他的观众开启冗长的演讲,内容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获得的各种奖项。他的学生们自然也是观众之一。
然而,屡屡“获奖”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十多年间获奖花费的这十多万元,几乎是他毕生的积蓄。由于没钱买房,至今他已在岳父母家住了20多年。他和妻子的卧室中除了陈旧的木床、书柜和书桌外,就剩下堆积如山的书籍和证书、奖杯了。由于“获奖”和“赠书”太多,他不得不将楼下的柴房清空,用来储存各种书籍和奖杯。
由于“不务正业”,十多年间,他先后从重点中学到普通中学,再到镇中心小学,再到农村小学。
孤独的人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广东一教师17年间倾尽家财获证书200多个
飞车2012-05-17 22:24:37 发表
命运似乎和杜伟新开了个玩笑。2009年,杜伟新的母亲患上癌症,为给母亲治病,杜伟新捉襟见肘。
“他现在穷得只剩下奖杯和证书了。我的两个儿子也曾劝他,但根本劝不动,最后还发生争吵,现在只能由着他。”对于女婿痴迷“获奖”,岳父谢子关看在眼中,却只能叹息。“我这个女婿就是被各种假奖项给害了。”言谈间,老人家禁不住老泪纵横。
杜伟新最后的落脚点定格在了德庆县一所乡村小学——上咀小学。和在老家情形差不多,学校早就有人窃窃私语,说老杜“得奖得上瘾,走火入魔了”。但老杜的同事王鑫(化名)不这么认为,他说,老杜脑子没有问题,只是入戏太深,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老杜曾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专生,在当时也算是高学历人才,并且,老杜写诗的确有两把刷子,那绝不是吹的。在2010年举办的肇庆市第五届读书节活动中,老杜创作的诗歌《龙母的传说》被市委宣传部等主办单位选中,在开幕式上朗诵。平素和人探讨中国教育,老杜思路开阔,声音洪亮,还有一句顺口溜:“肇庆现在搞的是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他得奖得的入迷了,太想通过得奖来证明自己精神上的高洁,他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
被学生投诉“老师抢我的水喝”
来到上咀小学前,杜伟新在德庆县中峒小学教数学。不过他似乎注定不是当老师的材料,这段经历同样龃龉不断。同事小刘回忆说,杜伟新平时不修边幅,一圈胡子经常将他干瘪的嘴唇包裹成一个黑色的“O”字。最受不了的是杜伟新不爱洗澡,同办公室办公的女老师们都受不了他身上的味道,没人敢坐在他的隔壁。所以,在学校,杜伟新总是很孤独,很少有人和他搭话,这让杜伟新养成了一个人抽闷烟的习惯,在办公室烟不离手。
其平时的做派也是我行我素,比如,他口渴时会拿起学生们的杯子喝水,有一次被学生们投诉“老师抢我的水喝”。他发现学生跑进厕所里长时间不出来时甚至会亲自上厕所找人。
学生们不止一次反映,杜老师上课时经常跑题,不知不觉将话题引入自己的获奖史。每得一个奖项,杜伟新少不了在学生们面前显摆一番,有时,他还会把自己的获奖证书拿到课堂上展示。不少学生不知道这些证书是花了钱买来的,对杜老师倒是仰慕得很。
对于杜伟新“获奖”成瘾,其所在学校校长也连声叹气:“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中毒太深,现在我们已经说不动他了。”
上咀小学黄校长说,杜伟新在写诗歌等方面的确有一些文采,上世纪90年代也的确写过一些不错的诗歌,对于老师在课余进行创作,学校也是鼓励支持的。但杜伟新太“不务正业”了,此前其曾担任小学二年级数学老师,但上课前从不备课,学校组织教师开会,打电话给他他也从来不接。
有时只好打电话到他家中,几乎每次都是其岳父岳母接的,一听说是学校打来的电话,他都不接。而其所带的班成绩在全年级垫底,这导致很多家长到学校投诉。
“他已走火入魔中毒太深”
而真正让杜伟新彻底失去教师工作还是2008年10月的一次意外。当天放学后,杜伟新领着一群孩子过马路,眼见是红灯,杜伟新却依然领着孩子们过马路,结果一名学生当场被撞身亡。后来,学生所在村的人找到学校“讨说法”,并严厉斥责学校“怎么能让他教学生”。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停止杜伟新的教学活动,给他安排了一份可以拿工资的闲职——负责校园的绿化,平时修建学校的草坪、树木等。这让学校不少其他老师有些不忿,认为杜伟新捡了大便宜。
回复该发言
“他现在穷得只剩下奖杯和证书了。我的两个儿子也曾劝他,但根本劝不动,最后还发生争吵,现在只能由着他。”对于女婿痴迷“获奖”,岳父谢子关看在眼中,却只能叹息。“我这个女婿就是被各种假奖项给害了。”言谈间,老人家禁不住老泪纵横。
杜伟新最后的落脚点定格在了德庆县一所乡村小学——上咀小学。和在老家情形差不多,学校早就有人窃窃私语,说老杜“得奖得上瘾,走火入魔了”。但老杜的同事王鑫(化名)不这么认为,他说,老杜脑子没有问题,只是入戏太深,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老杜曾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专生,在当时也算是高学历人才,并且,老杜写诗的确有两把刷子,那绝不是吹的。在2010年举办的肇庆市第五届读书节活动中,老杜创作的诗歌《龙母的传说》被市委宣传部等主办单位选中,在开幕式上朗诵。平素和人探讨中国教育,老杜思路开阔,声音洪亮,还有一句顺口溜:“肇庆现在搞的是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他得奖得的入迷了,太想通过得奖来证明自己精神上的高洁,他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
被学生投诉“老师抢我的水喝”
来到上咀小学前,杜伟新在德庆县中峒小学教数学。不过他似乎注定不是当老师的材料,这段经历同样龃龉不断。同事小刘回忆说,杜伟新平时不修边幅,一圈胡子经常将他干瘪的嘴唇包裹成一个黑色的“O”字。最受不了的是杜伟新不爱洗澡,同办公室办公的女老师们都受不了他身上的味道,没人敢坐在他的隔壁。所以,在学校,杜伟新总是很孤独,很少有人和他搭话,这让杜伟新养成了一个人抽闷烟的习惯,在办公室烟不离手。
其平时的做派也是我行我素,比如,他口渴时会拿起学生们的杯子喝水,有一次被学生们投诉“老师抢我的水喝”。他发现学生跑进厕所里长时间不出来时甚至会亲自上厕所找人。
学生们不止一次反映,杜老师上课时经常跑题,不知不觉将话题引入自己的获奖史。每得一个奖项,杜伟新少不了在学生们面前显摆一番,有时,他还会把自己的获奖证书拿到课堂上展示。不少学生不知道这些证书是花了钱买来的,对杜老师倒是仰慕得很。
对于杜伟新“获奖”成瘾,其所在学校校长也连声叹气:“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中毒太深,现在我们已经说不动他了。”
上咀小学黄校长说,杜伟新在写诗歌等方面的确有一些文采,上世纪90年代也的确写过一些不错的诗歌,对于老师在课余进行创作,学校也是鼓励支持的。但杜伟新太“不务正业”了,此前其曾担任小学二年级数学老师,但上课前从不备课,学校组织教师开会,打电话给他他也从来不接。
有时只好打电话到他家中,几乎每次都是其岳父岳母接的,一听说是学校打来的电话,他都不接。而其所带的班成绩在全年级垫底,这导致很多家长到学校投诉。
“他已走火入魔中毒太深”
而真正让杜伟新彻底失去教师工作还是2008年10月的一次意外。当天放学后,杜伟新领着一群孩子过马路,眼见是红灯,杜伟新却依然领着孩子们过马路,结果一名学生当场被撞身亡。后来,学生所在村的人找到学校“讨说法”,并严厉斥责学校“怎么能让他教学生”。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停止杜伟新的教学活动,给他安排了一份可以拿工资的闲职——负责校园的绿化,平时修建学校的草坪、树木等。这让学校不少其他老师有些不忿,认为杜伟新捡了大便宜。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广东一教师17年间倾尽家财获证书200多个
飞车2012-05-17 22:24:37 发表
黄校长和杜伟新是老相识,他说,杜伟新的组织纪律性很差,经常迟到,其之前在镇中心小学任教时就遭到学生家长投诉,强烈要求把他“送走”。后来,镇教育部门考虑到上咀小学教师数量比较多,也较为偏远,杜伟新在这里可能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没那么大。但没想到杜伟新到了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热衷于各类“获奖”活动。其实校方已经很照顾他了,否则,在每年的评比中他可能都是不合格,根本没法在学校待下去。
没人知道,杜伟新身上到底是哪根弦出了问题,才如此痴迷于获奖。“学校已经跟他谈过很多次话了。告诉他,那些奖都是骗人钱财,但杜老师非但听不进去,还认为我们存心为难他,反说‘你这个级别的人没有资格教训我’。说不动他,我们也都灰心了。”黄校长说。
杜伟新诗歌节选:
锦石山怀古/独立横空傲立江边/看逝水浪涛流尽千古世事/江边升起一轮明月/东去酌酒之舟影/犹见当年河清海晏/汉使陆贾大夫谈国事/旭日东升霞满天/漫山花锦颂清平/书生舌战胜过百万兵
谁来“拯救”杜伟新?
为何如此热衷获奖?杜伟新说,自己在诗歌方面的研究比较深,想干一些事情,想同一般人不同。
难道看不出来有些奖是忽悠人的吗?杜伟新说,这是很多人对文化产业市场化不了解。“获奖、出书肯定是需要一些工本费、订书费的。”他补充说:“现在国家的文化存在危机,思想很混乱。”
如今杜伟新在学校已不上课,倒也悠闲得很。有空他还会跑到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找人聊天。这时,只要有人在旁边恭维几句,杜伟新一高兴,就会请大家喝酒。“好多人听他演讲,就是想骗他请客喝酒。”有村民说。但杜伟新却乐在其中,他太需要有自己的观众。
在岳父看来,杜伟新就是那种宁可不吃饭也要“获奖”的人。但杜伟新不这么看,对于自己从重点中学一直被“流放”到如今的乡村小学,他认为,这是校长眼界不够,跟他过不去,故意为难他。
谢子关说,当前国内的各种“山寨”评奖太多,并且很多奖项看起来名头很大,有些甚至打着国家部委的名号,但实际上都是骗人钱财的。而杜伟新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还有很多人因为不明就里,被各种“奖项”所累。他呼吁,国家应该对这些打着“获奖”的名号骗钱的机构进行严厉查处。这样才能让女婿清醒,也让更多和女婿一样深陷其中的人清醒。然而,当前的问题是,谁能“拯救”杜伟新?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解药。
回复该发言
没人知道,杜伟新身上到底是哪根弦出了问题,才如此痴迷于获奖。“学校已经跟他谈过很多次话了。告诉他,那些奖都是骗人钱财,但杜老师非但听不进去,还认为我们存心为难他,反说‘你这个级别的人没有资格教训我’。说不动他,我们也都灰心了。”黄校长说。
杜伟新诗歌节选:
锦石山怀古/独立横空傲立江边/看逝水浪涛流尽千古世事/江边升起一轮明月/东去酌酒之舟影/犹见当年河清海晏/汉使陆贾大夫谈国事/旭日东升霞满天/漫山花锦颂清平/书生舌战胜过百万兵
谁来“拯救”杜伟新?
为何如此热衷获奖?杜伟新说,自己在诗歌方面的研究比较深,想干一些事情,想同一般人不同。
难道看不出来有些奖是忽悠人的吗?杜伟新说,这是很多人对文化产业市场化不了解。“获奖、出书肯定是需要一些工本费、订书费的。”他补充说:“现在国家的文化存在危机,思想很混乱。”
如今杜伟新在学校已不上课,倒也悠闲得很。有空他还会跑到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找人聊天。这时,只要有人在旁边恭维几句,杜伟新一高兴,就会请大家喝酒。“好多人听他演讲,就是想骗他请客喝酒。”有村民说。但杜伟新却乐在其中,他太需要有自己的观众。
在岳父看来,杜伟新就是那种宁可不吃饭也要“获奖”的人。但杜伟新不这么看,对于自己从重点中学一直被“流放”到如今的乡村小学,他认为,这是校长眼界不够,跟他过不去,故意为难他。
谢子关说,当前国内的各种“山寨”评奖太多,并且很多奖项看起来名头很大,有些甚至打着国家部委的名号,但实际上都是骗人钱财的。而杜伟新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还有很多人因为不明就里,被各种“奖项”所累。他呼吁,国家应该对这些打着“获奖”的名号骗钱的机构进行严厉查处。这样才能让女婿清醒,也让更多和女婿一样深陷其中的人清醒。然而,当前的问题是,谁能“拯救”杜伟新?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解药。
回复该发言
共有4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