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视剧《广告狂人》中有许多文学元素,剧中的角色有人业余创作科幻小说,有人引用诗歌。该剧也力图把自己打造成一部约翰·契弗风格的小说。跟契弗一样,男主角唐·德雷珀一家住在纽约州的奥西宁市,契弗1961到1982年都住在那里。德雷珀一家住在布利特公园路上,而《布利特公园》是契弗的一部长篇小说。
《广告狂人》还被认为是适合做哲学讨论的材料。“流行文化与哲学”系列2010年夏出版了《广告狂人与哲学》,该书主编威廉·欧文对《时代》周刊说:“与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相反,《广告狂人》中的人物从不反思他们的生活。他们缺少自我意识,使这部电视剧成了哲学讨论的沃土。”

美国电视剧《广告狂人》剧照
“流行文化与哲学”丛书中最畅销的是《豪斯医生与哲学:人人都撒谎》,该书把豪斯医生与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联系了起来,密尔认为怪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书中的另一篇文章把豪斯的厌世跟萨特“他人就是地狱”的观点联系了起来。威廉·欧文说,并非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哲学思考的养料,比如《美国偶像》,“看过之后,它不会激发严肃的讨论”。
《广告狂人与哲学》一书的副标题是“一切都不是看上去那样”,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副标题是因为“《广告狂人》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很少是表面上那样。完美的夫妇其实不快乐、相互之间不信任、不忠实;笑容以对的伙伴在想着互相暗算;甜美、听话的女秘书才是真正的总管。几乎所有人都利用跟他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目的,该剧几乎是在赞颂操纵和诡计”。
在《广告狂人与哲学》里,唐·德雷珀与尼采相遇。初看上去,这位虚构出来的广告公司创意总监跟德国哲学家尼采好像没什么共同点,但哲学家说,尼采认为快乐需要一个人忘掉过去,以便在现在大胆地行动,德雷珀便采用了这个办法,他盗取了一个死去的战友的身份,否定了他自己的过去。

《广告狂人与哲学》
另一篇文章说,广告公司的合伙人之一罗杰·斯特灵符合克尔凯郭尔所勾勒的人生三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审美阶段。首先,他尽可能地避免投入个人感情。关于亲密关系、爱情和友谊,他说:“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不记得那哥们儿叫什么了。”关于长期投入感情,他说:“我怎么跟我女儿说的,我就怎么跟你说。如果结婚第一年,每次做爱时就在罐子里放一分钱,第二年每次做爱时从罐子里取出一分钱,你知道结果会怎样吗?满满一罐子的一分硬币。”其次,斯特灵不做道德反思,不遵守固定的道德准则。关于如何对待下属,他说:“扔给他一点小钱,他那张蠢脸上就会泛上一阵可怜的感激之情,然后让他去干活,不必在意你一周泡妞和喝酒花的钱相当于他一年的收入。”
有作者说,从尼采哲学的角度来看,唐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是英雄,因为他处于技术革新的前沿,技术革新制造出新的东西,与旧的价值体系产生冲突。为了创造出拥护创新的价值观,唐必须置身于文化规范之外。这一结果悲剧的一面在于,他的破坏性行为会毁掉他跟家人的关系,并使他跟同事产生距离。他过着秘密、孤独的生活。他的工作需要他诉诸人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冲动。大部分女性不会承认她们白天想做杰奎琳·肯尼迪,晚上想做梦露。但为了卖内衣,唐必须保持与这些潜意识的、受到压抑的冲动的接触。如唐所说,他卖的是商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