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些次新基金公司在申报新产品上,已从最初清一色推偏股型产品的思路上转向,保本基金、偏债型基金等低风险产品成为各家公司申报的重点。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完善产品线的需要,弱市偏股型基金难发、渠道的“风向指导”是其转向的重要原因。
2010年以来相继成立了多家基金公司,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次新基金公司在产品发行方面投入了较高热情。不过与最初清一色推偏股型基金的思路不同,近期各家公司在产品申报方面集体向低风险转向。
证监会公布的新产品审批进度信息显示,浙商基金今年2月上报了1只分级债券型基金;平安大华1只保本型基金在近期获批后,又上报了1只债券型基金;纽银梅隆基金计划5月发行1只债券型基金;财通基金1只债券型基金于3月末获准发行;富安达基金也于2月份上报了1只增强收益债券型基金。
而数据统计显示,上述公司目前旗下所成立的基金基本是偏股型产品,其中浙商基金数量最多,拥有灵活配置性、标准股票型、股票指数型基金各1只。
对此,沪上某次新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经过前期的积累,该公司在偏股型基金领域已初步拥有了数只产品,目前选择申报低风险产品,主要是为了布局产品线,为将来的业务开展拓宽空间。
不过,另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弱市偏股型基金难发、渠道“建议”发行低风险产品也是次新基金公司“集体”转向的重要原因。
“股基的利润贡献率大于低风险产品,从次新公司面临的生存压力来看,如果行情适宜,我们自然是希望多发几只股基,但目前市场持续震荡,投资者热情低位徘徊,股基难发。”另一家沪上次新公司市场总监如此表示。
该总监告诉记者,在产品发行方案拟订前,公司会跟渠道方面沟通。目前市场行情不好,一些基民投资股基亏了钱给渠道方面造成压力,渠道希望多发些低风险产品。
数据显示,去年末部分次新公司募集成立的偏股型基金在今年一季度遭遇大比例赎回,净赎回比例高者竟达九成。“弱市股基难发,为了保成立去找帮忙资金,结果一打开规模迅速缩水;与其这样,不如顺应市场风向,一方面减少‘注水’的成本,一方面保持规模的稳定。”分析人士表示。
事实上,次新公司的转向只是当下新基金发行市场结构分化的一个缩影。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年内成立偏股型基金(不含QDII)47只,平均单只基金首募规模为17.67亿,而19只偏债型基金平均单只产品首募规模则达到40.40亿,两者相差悬殊;除去近期发行火爆的沪深300ETF和短期理财债基,年内成立基金首募规模排名前四的基金皆为偏债型,其中易方达纯债首募规模超过84亿。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