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是浅色的西装,配上领带也会显得庄重
在大多数电影中,忙完工作的白领总会习惯性地松下领带,然后解开领口的那一粒纽扣。与其说领带代表了“正式”和“严谨”,不如说领带总是给人带来某种压力感。
这条150厘米长的领带,总会给人带来某种“束缚感”,日本人辻原康夫曾在《服饰的世界地图》中提到过它的“无用”:那短短一小块布条对于男人身体所造成的痛苦,应该远大于它的文化价值;赋予一块宛如拷问刑具的布条文化意义,或是过分地强调它的装饰性,真令人费解。
当然,领带有它的拥护者,有不少裁缝认为,领带是高贵且优雅的“西装配件”,伯爵莱利(Pal Zileri)的裁缝杰尼·巴索(Gianni Basso)认为,它是整套正装中唯一可以随意展示穿衣者个性的部分;不过,这个与“品位”有关的“布条”,确实也在规范着穿衣者的行为。
虽然不少人总想脱离“150厘米布条”的束缚,但是,来自Lanvin的裁缝费德里克·吉尔伯格(Frédéric Gelberg)则认为,在正式场合中,不系领带的男士很容易给人带来“不守规则”或是“不认真”等偏见;很多人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或是误解,也不得不戴上了领带,以示他人自己的“正派”。

半温莎结
公元前14世纪,埃及新国王时代的图坦卡门(Tutankhamen)便分别在胸、肩前缠绕了最早的颈饰(Neckwear)。与此同时,考古学家在古埃及、波斯、古希腊的女性坟墓中也找到了类似的颈饰。在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时代,已经出现了一种名为“喉咙”(Facucarl)的颈部装饰物,据说是为了保护彼时士兵的脖子“不会轻易被敌人发现”;也有一些人认为“项带”具有防寒和祈福的功效,在酷暑来临时,行军的士兵便将布制的颈带浸湿,缠绕在脖子上保住身体的水分。
无论如何,颈饰在被发明之初,确是有些实用性的。13世纪时,一款被称为“Doublet”的男士紧身上衣开始流行,为了搭配“紧身”的设计,衣领也随即“紧身”起来,于是立领的雏形随即出现。颈饰一直是随着衣领一起变化的。15世纪时,男士的服装逐渐变得精致起来,脖子线逐渐被下拉,领子上出现了繁琐的花边,除此之外,人们开始穿起棉布和亚麻布制作的披肩。《时装故事》的作者格特德·莱尼特(Gerturd Lehnert)认为,露肩使得人们更加大胆地佩戴项链、颈饰,这些脖子上的修饰,让人的整体看起来更加流畅,直至几十年后,“脖子线”消失。
真正的领带出现于17世纪,多数时装编年史学家认为,1656年前后,法国波旁王朝(Les Bourbons)太阳王路易十四拥有一群近千人的克罗地亚轻骑兵,他们担任国王以及王室成员的护卫工作,这些骑兵总是将亚麻质地或是薄纱织物一类的方形围巾缠绕在脖子上,在巴黎街头招摇过市。事实上,这种佩戴方法来自于传统的克罗地亚民族服饰,当地的男性总是将方形手帕对折,系在脖子上,并将打结的一头转向正面,垂于胸前。据说,路易十四对于这种打扮非常欣赏,他曾经向下属询问这种配饰的来历,佣兵则以“克罗地亚人的颈饰”(Croate Ravat)作为回答。于是,今天领带的法语(Cravate)、意大利语(Cravatta)、西班牙语(Corbata)、德语(Krawatte)的词源,均来自于这句“太阳王”的询问。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