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涉嫌受贿”事件受到公众广泛关注。5月4日,一网友爆料湖南高校负责职称评审的评委名单刚刚确定即遭泄露,身为评委的警察学院教授刘一兵在宾馆“开房收钱”。
5月5日凌晨,湖南省教育厅在其官方网站上对此事进行回应:已终止刘一兵教授2011年度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专家资格,有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
5月6日,湖南警察学院也在网站上说明:接到省教育厅关于请该院对刘一兵同志违纪情况进行立案调查的函,已宣布暂时停止刘一兵执行警体教学部主任职务,并对其进行谈话调查。
媒体报道,5月8日,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对记者表示,在刘一兵之后,又有一名高校职称评审的评委因收钱受到实名举报,教育厅已将其从评审组清除。
5月1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致电湖南省相关部门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
湖南省警察学院宣教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确认刘一兵存在违纪,但学院对案件没有调查的权限,对具体调查情况并不清楚。刘一兵已经向学校请假。”
中国青年报记者致电湖南省教育厅,一位媒体接待工作人员表示:“现在还没有新的情况,还是原来公布的(内容)。如果有新情况将在官方网站上公布。”
评审专家为何敢于明目张胆地开房间坐等教师行贿?发生在湖南的这一事件被曝光后,高校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受到公众关注。
“讲师”、“副教授”、“教授”不光是写在表格里的称号,其关系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经费申请和住房等各个方面,甚至连学生在选择硕士、博士生导师时,也很在意对方是否有响亮的“名头”。
职称本来是用以衡量专业技术人才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但有人质疑,在高校里,职称如今是否已部分成为可以沽售的“商品”。近些年,高校职称评审正面临着“公信危机”。
5月4日,网友“御史在途”在看到微博上有关“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收钱”的爆料后,给自己母校的一位老师打去电话。那位老师表示,“给刘教授、谢教授送了红包,蒋教授那边送礼的人太多,没送进去,他为此十分忐忑。”
“御史在途”的真实身份是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办副主任陆群。他在微博上说,随后的两三天,约有三四十位省内外高校教师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微博私信等形式向他反映“高校职称评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接着,陆群在微博上留下感叹:“职称评审中的严重腐败问题早已存在,大家从见不惯到习以为常了。”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0年,就有教师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湖南省高校职称评审存在违规和腐败现象。
据了解,目前我国高校高级职称(副教授和教授)评审有两种方式,省属高校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组织评委评审,而985、211等重点大学则有自主评审权,在学校内部可完成教师职称评审。此次曝光的“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涉嫌贿赂”事件发生在省级相关部门组织评审这一阶段。有专家呼吁,应该不断扩大和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但是,拥有职称自主评审权的重点大学同样也面临公信危机,因为高校教师不满或者质疑职称评审结果而引发的纠纷也接连发生。
“湖南高校职称评审涉嫌受贿”事件很快淹没了前不久发生的另一则同样与职称评审有关的新闻。据《南方都市报》报道,4月23日,武汉大学法学院一位副教授对同院的一名教授抡起拳头,而该校的学生及多名老师介绍其打人原因是“没能评上教授职称”,而被打教授是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
回复该发言
拷问高校职称评审公信力
2 回复:拷问高校职称评审公信力
babywode2012-05-21 00:08:00 发表
不同于直接用拳头来发泄不满的做法,复旦大学教师陈云选择在博客上“实名举报”学院职称评审存在“人事腐败”。3月7日,陈云在博客上撰文说,自己连续3年“在所有正高级职称申报者中,成果最突出”,但是一直没有被评上教授,她质疑评审中存在不公正的情况。
更让陈云难以服气的是,学校对她“提出的一次次申诉和举报,至今没有给出正式答复”。
4月下旬,陈云委托律师就“复旦大学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信息公开和评审程序中的问题”向教育部递交了“投诉书”。
在多年关注高校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看来,过程公开透明程度不够,是高校职称评审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之一。
“究竟怎么评的还是不够公开,有时候公示也只是形式,评审过程还是难免变成‘黑箱操作’。如果觉得不公正,教师几乎难有申诉的机会。”张鸣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说起湖南高校职称评审丑闻,张鸣表示不感到惊奇。“这是太常见的事情。就评审而言,不仅是评职称如此,评奖、评优、课题评审,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评审,甚至于院士的评选。有评审,就有公关,就有腐败。”
张鸣认为,一直为社会所诟病的高校“行政化”,是造成职称评审公信危机的主要原因。
回复该发言
更让陈云难以服气的是,学校对她“提出的一次次申诉和举报,至今没有给出正式答复”。
4月下旬,陈云委托律师就“复旦大学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信息公开和评审程序中的问题”向教育部递交了“投诉书”。
在多年关注高校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看来,过程公开透明程度不够,是高校职称评审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之一。
“究竟怎么评的还是不够公开,有时候公示也只是形式,评审过程还是难免变成‘黑箱操作’。如果觉得不公正,教师几乎难有申诉的机会。”张鸣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说起湖南高校职称评审丑闻,张鸣表示不感到惊奇。“这是太常见的事情。就评审而言,不仅是评职称如此,评奖、评优、课题评审,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评审,甚至于院士的评选。有评审,就有公关,就有腐败。”
张鸣认为,一直为社会所诟病的高校“行政化”,是造成职称评审公信危机的主要原因。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