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渴望上学的眼神
四川新闻网消息: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仅三米宽的隧道,凹凸不平的乡间小路……宜宾兴文县的苗族教师李应志每天就是在这样一条路上,骑摩托车一路颠簸半个小时,去往石海镇中埂村小给33个孩子上课。
子承父业 毅然肩挑村小教育重担
兴文县石海镇中埂村是一个地势偏僻的苗族小乡村。2010年,为了让村里的学龄孩子就近入学,兴文县相关主管部门决定重开早在07年就停止办学的中埂村小。
据兴堰学校校长刘应回忆,“两年前中埂村小恢复办学,派谁去那里任教当时让我非常头疼。正在我十分为难的情况下,李应志老师主动提出他愿意去中埂村小,我心里的大石一下落了地。”
说起中埂村小,便不得不提它与李应志一家的渊源。中埂村是李应志长大的地方,也是他启蒙教育开始的地方。李应志的启蒙老师,正是他的父亲李金河。李金河从教38年,有34年待在了中埂村小。1969年,18岁的李金河师范毕业后被分到了兴文县簸峡小学任教。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他主动申请调往条件更为艰苦的中埂村小。中埂村的教育资源一直十分匮乏,当时的李金河一个人要在同一间教室教三个年级。为了方便管理,李金河把这三个年级的学生编成了一个复式班。当一个年级的学生上完课开始做作业了,李金河便进行下一个年级的教学,如此循环,直到结束一天的课程为止。那时候,小小年纪的李应志每天就趴在窗口听父亲讲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4年过去了,中埂村小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教师却一直都是同一个——李金河。他就像一个守望者,默默的守护着中埂村小的所有孩子。
从小的耳濡目染,使长大后的李应志也投身于教育事业。当听说重新恢复办学的中埂村小无人接棒时,已经在石海镇兴堰学校任教的李应志二话不说立即向上级申请,自愿回到中埂村肩负村小的教育重担。
对于丈夫的决定,李应志的妻子,同为兴堰学校老师的杨明没有半句怨言:“他和我商量过,我非常支持他的决定。中埂村是他的家乡,为家乡教育做贡献是应该的。至于家里的其它事情,我多分担些就是了。”

李应志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苗语课
初到中埂村小任教,李应志发现一切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轻松。由于全校就他一个老师,语文、数学、苗语、音乐、体育等课程都得他一肩挑。全校33个学生中,27个苗族孩子几乎听不懂汉语。李应志在教学时,遇到学生听不懂的汉语,总会耐心地用苗语翻译一遍,然后用拼音教一遍,再用汉语写一遍。在说“下课了,可以自由活动了。”的时候,他会故意只用汉语说一遍。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看见老李师走出教室,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样重复了几次后才明白“下课了”几个汉字发音意味着可以到操场自由玩耍了。同时,表扬学生的时候,李应志也会故意只用汉语说。为了听懂老师的鼓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皇天不负苦心人,在李应志的悉心指导下,全班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我只听得懂苗语,现在我会说会写‘双语’啦。”苗族学生陶云川高兴地“显摆”。
风雨无阻 积极投身村小教育事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