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杨少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参建保障房表面微利实则名利双收。但是,从大环境来看,要进一步做好保障房建设工作,政府还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供应,并引导社保和保险资金参与进来。
杨少锋说,在这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之中,保障性住宅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解决了中低收入群体和夹心层的住房刚需,另一方面则是在商品房成交量因调控影响大幅下跌时,保障性住宅的大举建设稳定了对钢铁建材等关联产业的需求,将房地产调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
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撰文认为,参建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有三方面好处:首先,因为是政府回购,所以企业不用担心销路,而且可以省去营销宣传费用;其次,在当前政府严厉紧缩开发贷款的情况下,参建保障性住房仍然可以得到银行的优先授信;另外,由于保障性住房户型单一,面积较小,在设计、施工、管理和个性化需求方面也都相对容易。
“虽然当前企业对参建保障房的热情有了,但从整个大环境上看,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杨少锋告诉记者,首先是土地指标的问题。中央政府需要对土地供应做出一些硬性规定,如每个城市每年建设用地中的50%必须用来建设保障性住宅。
其次是建设资金的筹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应给予合理利润。同时,可以吸引社保、保险资金来投资建设,一方面保障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也确保了社保和保险资金稳定的回报率。
另外,应把大量兴建公租房纳入到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因为一个城市本地人口至少在基本居住条件上绝大部分都可以有所保障,所以,最核心的住房问题集中在外来人口以及高校毕业生身上。
最后,要解决保障性住宅的流通问题。杨少锋说,以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为例,原本,经济适用房及限价房是政府解决中低收入百姓的住房问题,但在运作过程中,却成为一少部分人获取利益的工具。政府应出台政策,禁止保障性住房上市交易,如果一个家庭需要改善生活条件购买商品房,原来的保障性住房只能原价卖给政府,再由政府重新分配,确保拥有商品房的人不再拥有保障性住宅,让保障性住宅真正用到需要的人身上。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