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8日的奥体演唱会后,黄征醉了——既为流光般的快感,也为经历了多年误读后的释放。这次释放来得有些晚,却又“晚”得刚刚好:从幕后到台前,他用12年写就了一本只有“回头看”才能更凸显价值的笔记,其中,绝大部分“剧情”转折都源自于一种天生的叛逆。他有过直来直往的追求,但最终,“你宁愿迂回、宁愿忍一时,因为明白了这点,心态也就不再拧巴了。
叛逆序章:早晚要当艺人
2000年,金海心《那么骄傲》的MV里出现了一个身穿白色T恤、工装裤,寸头,背着黑色斜挎包的男主角。有意无意间,导演刘江把剧情设置成了类似《向左走,向右走》的故事,他让男女主人公怀揣某种必须完成的目标,在北京城不断擦身而过,直至邂逅于深夜的一场玫瑰花雨。这是黄征在大众面前的首次亮相,英挺、沉默,带着一丝日后被广为流传的文艺气息。那一年,他24岁,加盟内地索尼音乐制作部不满3载,令金海心一炮而红的专辑《把耳朵叫醒》就出自他之手。
刘江最初想找一名职业演员来和金海心对戏,在会议室,他提了几点硬件上的要求,包括男主角的身高不得低于1.75米。金海心漫不经心地说,那还找什么啊,隔壁屋就有一个,长得挺精神的。报着试一试的态度,刘江推门走进制作部的办公室,当众征求黄征的意见,没想到他一口答应。同事揶揄他,你可别演,太傻——在不少制作人心中,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必要走向台前,而是专心于享受幕后的控制权——但黄征显然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进索尼第一天起我就居心不良,我知道自己早晚要当艺人,只是我绝对不当那种只会拿着麦唱歌的机器。”而那时的黄征,已经积累了不少拿得出手的作品,甚至在1999年年底的“‘健牌’中国原创歌曲总评榜”,他一人就拿下了年度十大金曲中的两个名额,并在四大幕后类奖项中,和张亚东(最佳制作人)、三宝(最佳作曲)、郭亮(最佳编曲)并驾齐驱,用一首《望乡》收获了“最佳作词”,“所以圈里很快就炸开了,被人家认知得很快。”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些许的膨胀。
那一阶段的索尼,由刘欢、毛宁、陈明和金海心挑起了内地流行音乐港台化模式的大梁,投资上非常大胆,“那会儿我们用的是儿艺的录音室,3800块一天,平均下来一个案子至少大几十万。”索尼用充足的预算、相对自由的管理方式和大展宏图的愿景,“替”黄征养成了较真的制作风格。他曾把杨钰莹关在录音室不让出来,“最后给说哭了。”只不过,他的终极目标不在制作人领域,或者说,他学生时代埋下的舞台梦从来就不曾褪色,制作人更像是一种“曲线救国”的策略,而《那么骄傲》的MV,正式引爆了他的野心。
叛逆正传: 至少骨子里还有点傲气
《那么骄傲》后第二年,黄征签约滚石旗下的“战国时代”,以唱作俱佳的“实力型偶像歌手”出道。在名为《破晓》的首张专辑上,他倾注了海量的热情,“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全用上,能玩的风格都玩了一遍”,并以“让人猜不透我要用什么样的和声,用哪种旋律走势”为荣。脱离了纯制作人身份的他,自信那份属于制作人的冷静不会随之而去,结果只能用“叫好不叫座”来掩盖没有任何一首歌“真正立起来了”的事实。“现在想想,我那时候太希望自己一鸣惊人了,光顾着让人觉得黄征牛逼,有功力,想法不一样,反而放了哑炮。”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