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希望小学募集图书、替贫困大学生找工作、成立北京大学学生反贫困协会……一路走来,她的成功既有自己的努力,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为此,她也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今,她回到家乡欲投资咖啡产业,让更多家乡贫困的人都能富裕起来。

图说:学有所成的徐仙萍决定为家乡做实事。记者杜文蕾摄
小山村里飞出了“凤凰”
今年24岁的徐仙萍出生在宣威的一个小山村里。村里从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地带孩子,这是这个村多年来的生活方式。
由于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许多女孩连小学都没有上完便辍学回家。“我的父母虽然都是农民,但他们深知种地打工的艰辛,他们希望我多读点书改变命运。”徐仙萍说,班里的女同学越来越少,她成了“奇葩”。
为了供徐仙萍读书,父母每天总是起早贪黑的工作,一家人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在一起吃晚饭,聊聊徐仙萍的学习,爸爸妈妈一天的劳累便抛到了九霄云外。徐仙萍也深知读书不易,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每次考试总是班里的第一名。
2004年,徐仙萍参加中考,她再次获得了学校第一名,此时她的愿望就是去曲靖一中这所云南省名校就读。可是当她来到曲靖一中时却遭遇了当头一棒:这个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的女孩,到了曲靖一中却只能排到十多名, 生性坚强的她第一次为学习的事哭了。此外,高额的学费也让徐仙萍一家感到很大压力。
就在全家一筹莫展之时,宣威五中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学校承诺,只要徐仙萍到宣威五中就读,不仅可以提供一笔6000元的奖学金,而且每年的学杂费可以全免。有如此丰厚的条件,让徐仙萍决定放弃去曲靖一中的梦想,到宣威五中就读。
来到宣威五中, 徐仙萍更加发奋读书,高中三年,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时间她都在读书、做题。“我每次想偷懒时,总会想起自己在曲靖一中只在十多名。”徐仙萍说,班里的学习氛围很浓,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帮助,大家经常一起探讨习题,分享好的学习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刻苦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2007年,徐仙萍以679分的成绩获得曲靖市文科第一名,在报考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大学。
当年,本报根据徐仙萍的情况邀请她参加了当年由本报和云南大山公司合作举行的“包机送清华、北大学子”活动,大山公司还对她进行了资助,“参天大树、荫庇四方,你的梦想、我的希望。”这是徐仙萍在离开云南种下栋梁树时写下的话。
用爱心回报社会
依偎未名湖畔,徐仙萍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跨入北大的大门,我是幸运的,感谢那么多帮助我的人,我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徐仙萍说,由于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她每年都能获得奖学金,学杂费自然不用担心。但是能拿到奖学金的人数毕竟是少数,许多家庭贫困的同学每天三餐只能吃馒头,徐仙萍萌生了帮助他们的想法。
2009年,徐仙萍申请成立了北京大学学生反贫困协会。“成立这个协会的初衷是不仅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些兼职的机会,而且还要给他们一些心理干预,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除了在学校活动以外,徐仙萍还拓宽帮扶范围,在校外义务为农民工的孩子辅导学习,到社区帮助孤寡老人。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