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反水”林丹,李永波暴怒背后的爱国情节
将“反水”林丹上升到“不爱国”的高度,李永波的这一论断,只是在政治层面上的上纲上线,却忽略了体育运动超越国界的自身魅力。
观众反水林丹为李宗伟加油 因同情弱者期待精彩比赛
在所谓“反水”林丹的事件中,存在着一个绝对不能忽略的时间节点,那就是出现在李宗伟以17比19落后的局面下。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选择加油助威的对象时,除了会考虑到国籍因素之外,还会存在着一种“同情弱者”的心态,这可以算是一种基于人性出发的选择。这就好像在很多马拉松赛事中,除了前三名得主会赢得掌声之外,那些坚持到最后的落后者,往往也会获得来自观众的特别青睐。
另外在网球比赛中,无论现场观众之前的倾向如何,一旦出现某一方被对手拿到赛点之后,那么掌声往往会在短时间内集中于落后方。除了对于弱者的同情之外,观众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心态,那就是希望落后方能够尽量延长比赛的时间,从而让观众获得更长时间的视觉享受。
回到林丹与李宗伟的那场比赛,后者从中国观众那里获得的掌声,其实也存在着以上的因素。而且对于曾在无数国际大赛中收获重量级金牌的中国羽毛球来说,本届公开赛其实只能算是一个小Case。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指望主场观众表现出如同奥运会、世锦赛或者汤姆斯杯那种级别的投入态度。所以当李宗伟在关键时刻落后林丹时,主场球迷选择为前者加油,可能并没有什么太过复杂的考虑,只是希望比赛的精彩程度能够更加值回票价而已。
李永波爱国情怀受挑战 “反水”林丹变成了不爱国
在主场观众这边,原本只是在鼓掌对象的问题上作了一次简单选择。然而到了李永波那里,却对这种选择进行了过于复杂的解读。首先,他将选择鼓掌对象与是否“爱国”关联到一起,认为给外国选手加油就意味着“不爱国”。然后在认定“不爱国”的基础上,李永波又认为这是因为上海球迷“嫌中国队冠军拿多了”。最后在作出以上认定的基础上,他又用一种近似于威胁的态度,表示未来可能不在上海继续举办羽毛球赛事。
李永波这样的处事风格,就是典型的“上纲上线”,将少数观众在短时间内的选择,赋予了具有政治属性的重大意义,甚至据此来决定一项赛事的举办地选择。往小了说,李永波是在小题大做。如果往大了说,那么就是李永波将个人权威凌驾于球迷利益之上,仅仅因为个人在价值观上的评判,就能作出取消赛事举办地的重大决定。
这种将领导个人好恶作为决策依据的行为,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包括在羽毛球队内部,也一直存在着李永波独揽大权的传闻,甚至由此导致多名优秀教练被迫出走或者淡出江湖。或许在某些时候,这种集权作风能为运动队带来成绩的提升。但长期来看,一旦运动团队乃至整个运动项目的决策权全都集中在个人手中,势必埋下巨大的隐患。
吸引球迷,更应该从提升自身竞技做起
对于上海球迷为李宗伟加油的举动,李永波倾向于从“不爱国”的角度进行负面理解,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正面的理解,那就是在这些球迷身上体现了“爱体育”的倾向。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倘若面对举重、摔跤之类观赏性较弱的项目,有可能出现中国球迷为对手加油的场景吗?基本不可能。因为这些项目本身的观赏性不足,所以对于观众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能否为国家增加金牌和奖牌的数量。既然如此,观众通常也就没有支持外国选手的动力。
然而在其它那些观赏性更强的项目上,观众却可能存在着其它的选择。包括三大球以及羽毛球等项目在内,它们之所以能够吸引到比举重项目更多的观众,就是因为项目自身能够更多展现出体育运动的魅力。
回复该发言
李永波,爱国不等于爱林丹
2 回复:李永波,爱国不等于爱林丹
两条死鱼2013-02-10 21:08:06 发表
既然当初吸引观众看比赛的动力就不只是“爱国”,那么在他们观看比赛的过程中,自然有可能产生与国籍无关的倾向性。比如在与丁俊晖的比赛中,球风华丽的前奥沙利文从来不缺少中国球迷的支持。这是奥沙利文的荣幸,更代表了斯诺克运动的成功。
那么站在李永波的立场,作为一位从事羽毛球多年的昔日名将,而且是正在从事羽毛球管理工作的领导,完全应该从李宗伟获得掌声的现象中,发现羽毛球运动的成功所在。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只能说对于体育运动的自身魅力还是认识不足。(方律师(微博))
李永波,老式的“爱国主义”
李永波如今的表态绝非偶然现象,而是代表了那一代运动员的思想倾向性,那就是永远会把体育运动与“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
中国体育曾是“爱国主义”代名词
回顾历史,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爱国主义”曾是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核心动力。比如乒乓球项目在五六十年代的崛起,在当时背景下被赋予向全世界展现国家形象的使命。又比如在八十年代取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由于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所以这种在与外国对手较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者姿态,客观上有利于国人当时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树立信心。
众所周知的“女排精神”,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影响了包括李永波在内的一大批运动员。在他们看来,发生在体育赛事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被赋予国家、民族乃至政治层面的意义。凡是能在体育赛场上取得佳绩的运动员,就会被国人视为“民族英雄”,而且往往在退役之后获得行政职务,继续以这种思维模式来管理中国体育。
但反过来看,一些原本只是体育领域内的正常冲突,由于身处泛政治化的特殊环境,也会产生超越体育范畴的负面效果。比如不服从领导安排的胡娜、何智丽等人,最后都被打上了“叛国”、“叛徒”之类的烙印。所以在那种环境下,运动员只能选择无条件地服从领导安排,只有这样做才符合“爱国”的标准。至于运动员自身的个性选择,乃至对于权益的维护,都有可能在这个标准之下遭到扼杀。
李永波,老式的“爱国主义”思维从一而终
在李永波的身上,历来存在着用“爱国主义”来衡量体育事件的传统。早在2002年的尤伯杯决赛过后,面对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裁判争议,李永波曾有一句名言:“中国裁判没有韩国裁判爱国。”考虑到裁判这个职业本身要求超脱国籍之外的不偏不倚,因此李永波的这一论断,难免会在方方面面形成种种遐想。
又比如在2006年,面对原中国羽毛球队女单名将周蜜可能前往马来西亚执教的消息,李永波曾表示:“周蜜至少应该先和中国羽协打个招呼,我希望她清楚自己的做法,至少不能损害中国国家队的利益。”但这样一种“损害利益”的情况,在竞技体育领域内几乎无法避免。换而言之,这段话其实反映出李永波不希望昔日弟子前往海外执教,其根源还是传统的“爱国主义”思维。
而在近期对于李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李永波更是将这种思维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当无数人为李娜荣获大满贯冠军而欢欣鼓舞时,李永波却认为她“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可见在李永波眼中,奥运金牌由于事关国家荣誉,所以要比任何个人项目的成就都更为重要。平时就连唱歌都会首选《五星红旗》的李永波,无法容忍任何与这种“爱国主义”思维有悖的任何言行,本次争议事件成为了对于这一点的再次确认。(方律师(微博))
体育不只是爱国
不可否认,体育能激发爱国情怀,甚至能成为一个民族崛起的助推力,但体育不只是爱国,就像球迷也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无论死忠还是“反水”,都是自身的诉求,无关爱国。
·体育可以具有“提高国家凝聚力”的功能
回复该发言
那么站在李永波的立场,作为一位从事羽毛球多年的昔日名将,而且是正在从事羽毛球管理工作的领导,完全应该从李宗伟获得掌声的现象中,发现羽毛球运动的成功所在。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只能说对于体育运动的自身魅力还是认识不足。(方律师(微博))
李永波,老式的“爱国主义”
李永波如今的表态绝非偶然现象,而是代表了那一代运动员的思想倾向性,那就是永远会把体育运动与“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
中国体育曾是“爱国主义”代名词
回顾历史,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爱国主义”曾是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核心动力。比如乒乓球项目在五六十年代的崛起,在当时背景下被赋予向全世界展现国家形象的使命。又比如在八十年代取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由于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所以这种在与外国对手较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者姿态,客观上有利于国人当时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树立信心。
众所周知的“女排精神”,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影响了包括李永波在内的一大批运动员。在他们看来,发生在体育赛事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被赋予国家、民族乃至政治层面的意义。凡是能在体育赛场上取得佳绩的运动员,就会被国人视为“民族英雄”,而且往往在退役之后获得行政职务,继续以这种思维模式来管理中国体育。
但反过来看,一些原本只是体育领域内的正常冲突,由于身处泛政治化的特殊环境,也会产生超越体育范畴的负面效果。比如不服从领导安排的胡娜、何智丽等人,最后都被打上了“叛国”、“叛徒”之类的烙印。所以在那种环境下,运动员只能选择无条件地服从领导安排,只有这样做才符合“爱国”的标准。至于运动员自身的个性选择,乃至对于权益的维护,都有可能在这个标准之下遭到扼杀。
李永波,老式的“爱国主义”思维从一而终
在李永波的身上,历来存在着用“爱国主义”来衡量体育事件的传统。早在2002年的尤伯杯决赛过后,面对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裁判争议,李永波曾有一句名言:“中国裁判没有韩国裁判爱国。”考虑到裁判这个职业本身要求超脱国籍之外的不偏不倚,因此李永波的这一论断,难免会在方方面面形成种种遐想。
又比如在2006年,面对原中国羽毛球队女单名将周蜜可能前往马来西亚执教的消息,李永波曾表示:“周蜜至少应该先和中国羽协打个招呼,我希望她清楚自己的做法,至少不能损害中国国家队的利益。”但这样一种“损害利益”的情况,在竞技体育领域内几乎无法避免。换而言之,这段话其实反映出李永波不希望昔日弟子前往海外执教,其根源还是传统的“爱国主义”思维。
而在近期对于李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李永波更是将这种思维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当无数人为李娜荣获大满贯冠军而欢欣鼓舞时,李永波却认为她“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可见在李永波眼中,奥运金牌由于事关国家荣誉,所以要比任何个人项目的成就都更为重要。平时就连唱歌都会首选《五星红旗》的李永波,无法容忍任何与这种“爱国主义”思维有悖的任何言行,本次争议事件成为了对于这一点的再次确认。(方律师(微博))
体育不只是爱国
不可否认,体育能激发爱国情怀,甚至能成为一个民族崛起的助推力,但体育不只是爱国,就像球迷也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无论死忠还是“反水”,都是自身的诉求,无关爱国。
·体育可以具有“提高国家凝聚力”的功能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李永波,爱国不等于爱林丹
两条死鱼2013-02-10 21:08:06 发表
毫无疑问,体育具有增强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功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例如奥运会的比赛,每四年的一次,全球的体育迷们都会以国家为单位关注这一体育赛事。他们渴望自己国家的国旗升起,因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而看到自己支持的选手历尽艰辛站在荣誉的顶峰时,民众凝聚力也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其实跳出奥运会这种国家色彩很浓重的赛事,即使在高度职业化的网球运动中,比赛场上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功能。2011年法网李娜折桂,由于是中国首位捧起大满贯单打冠军的选手,赛会特别安排了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李娜表示当国旗升起那一刻有想哭的感觉。
我们不应该将体育上纲上线到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那就很容易给自己戴上“狭隘民族主义”的帽子,因体育激发的爱国热情完全可以是自发的,甚至有时候一场体育比赛能帮助一个民族重新崛起。二战结束后,身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上百废待兴,民众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然而1954年世界杯决战面对不可一世的匈牙利队,德国人在两球落后的情况下完成逆转,史称“伯尔尼奇迹”,也恰恰是这个奇迹让日耳曼民族又拧成了一股绳,重新找到了一往无前的方向和动力,德国经济也以“伯尔尼奇迹”的速度腾飞。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德国人自二战战败后几乎不用“爱国主义”这个词,但在2006年举办世界杯期间各家门窗上挂着德国国旗,德国媒体表示世界杯使德国国旗几十年来首次飘遍全国的大街小巷,而在世界杯期间一项民意调查中,61%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德国人重拾民族意识。实际上,无论在国际大赛取得佳绩还是举办国际大赛,都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一如德国在二战战败后迅速崛起,这其中就有体育的功劳。体育所激发的爱国情结与胜败无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伊拉克选手历经千辛万苦出现在赛场上, 开幕式上的运动员入场仪式,让身为皮划艇运动员的诺扎德和尚布尔激动不已,特别是扛起伊拉克国旗的尚布尔表示感到非常光荣,对于他们能代表自己的国家出现在奥运赛场就是骄傲,就是胜利。
·球迷“死忠”or“反水”无关爱国 多元球迷存在更合理
诚然,体育的确能激发爱国主义,但如果将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绑架,就是进入到体育功能单一化的误区,其实爱国主义不是体育所展现的惟一功能,它其实具备包容性与多元化。既然如此,无论球迷是死忠也好,还是“反水”也罢,没必要拔高到爱国的高度,体育的功能多元化,毋庸置疑,多元球迷存在也显得更合情合理。其实如今的中国民众已华丽转身,逐渐告别了信心必须靠体育领域的成功来展现的时代,记得2008年奥运会郎平率领美国女排3-2击败陈家军,但现场的中国球迷还是高呼郎平的名字,将无私的掌声给予了郎平,单纯的就举动而言,这些球迷“反水”了,但这里的反水是需要打上引号的,仅仅是抒发自己的仰慕和敬佩情怀。同样,中国球迷也高喊“中国队,加油!”,一边是郎平,一边是中国女排,而中国球迷此时此刻的表现并不矛盾,体育就是体育,无关爱国!
球队各有千秋,球迷也各有不同,有的球迷属于死忠球迷,像国外联赛即使低级别的小球会都有自己的死忠球迷,即使球队沦落到降级的境地,他们也忠贞不渝的站在球队这一边。当纽卡斯尔降级在新赛季还未开始时已经出售了25000张季票,“喜鹊”球迷的忠心耿耿可见一斑,不过有死忠球迷,也有的球迷在支持自己喜欢球迷的同时,当真正的强者出现时,他们照样会脱帽致敬。
回复该发言
我们不应该将体育上纲上线到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那就很容易给自己戴上“狭隘民族主义”的帽子,因体育激发的爱国热情完全可以是自发的,甚至有时候一场体育比赛能帮助一个民族重新崛起。二战结束后,身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上百废待兴,民众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然而1954年世界杯决战面对不可一世的匈牙利队,德国人在两球落后的情况下完成逆转,史称“伯尔尼奇迹”,也恰恰是这个奇迹让日耳曼民族又拧成了一股绳,重新找到了一往无前的方向和动力,德国经济也以“伯尔尼奇迹”的速度腾飞。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德国人自二战战败后几乎不用“爱国主义”这个词,但在2006年举办世界杯期间各家门窗上挂着德国国旗,德国媒体表示世界杯使德国国旗几十年来首次飘遍全国的大街小巷,而在世界杯期间一项民意调查中,61%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德国人重拾民族意识。实际上,无论在国际大赛取得佳绩还是举办国际大赛,都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一如德国在二战战败后迅速崛起,这其中就有体育的功劳。体育所激发的爱国情结与胜败无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伊拉克选手历经千辛万苦出现在赛场上, 开幕式上的运动员入场仪式,让身为皮划艇运动员的诺扎德和尚布尔激动不已,特别是扛起伊拉克国旗的尚布尔表示感到非常光荣,对于他们能代表自己的国家出现在奥运赛场就是骄傲,就是胜利。
·球迷“死忠”or“反水”无关爱国 多元球迷存在更合理
诚然,体育的确能激发爱国主义,但如果将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绑架,就是进入到体育功能单一化的误区,其实爱国主义不是体育所展现的惟一功能,它其实具备包容性与多元化。既然如此,无论球迷是死忠也好,还是“反水”也罢,没必要拔高到爱国的高度,体育的功能多元化,毋庸置疑,多元球迷存在也显得更合情合理。其实如今的中国民众已华丽转身,逐渐告别了信心必须靠体育领域的成功来展现的时代,记得2008年奥运会郎平率领美国女排3-2击败陈家军,但现场的中国球迷还是高呼郎平的名字,将无私的掌声给予了郎平,单纯的就举动而言,这些球迷“反水”了,但这里的反水是需要打上引号的,仅仅是抒发自己的仰慕和敬佩情怀。同样,中国球迷也高喊“中国队,加油!”,一边是郎平,一边是中国女排,而中国球迷此时此刻的表现并不矛盾,体育就是体育,无关爱国!
球队各有千秋,球迷也各有不同,有的球迷属于死忠球迷,像国外联赛即使低级别的小球会都有自己的死忠球迷,即使球队沦落到降级的境地,他们也忠贞不渝的站在球队这一边。当纽卡斯尔降级在新赛季还未开始时已经出售了25000张季票,“喜鹊”球迷的忠心耿耿可见一斑,不过有死忠球迷,也有的球迷在支持自己喜欢球迷的同时,当真正的强者出现时,他们照样会脱帽致敬。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李永波,爱国不等于爱林丹
两条死鱼2013-02-10 21:08:06 发表
2005-06赛季第12轮西班牙世纪德比,小罗在伯纳乌连续摆脱拉莫斯和埃尔格拉后推射破门,随后在长途奔袭后晃过拉莫斯轻松破门,面对这梦幻般的表演,皇马球迷为小罗送上掌声,巴萨时任主席拉波尔塔赛后说道:“皇马球迷为足球的魅力和真谛所折服,鼓掌是一种体育精神和审美诉求的自然释放。”没错,这就是球迷的诉求,他们能在球队降级时寸步不离,可以将敬佩的掌声送给对手,也不时同情弱者,当2009年法网红土之王纳达尔与索德林相遇时,球迷“倒戈”支持处于弱势的索德林,每当瑞典人打出一个好球时都给予他更高分贝的掌声,而最终索德林爆出了冷门。无论是哪种诉求,没有孰对孰错,没有孰高孰低,体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因此可以包容,也应该包容这些。(穆勒)
回复该发言
回复该发言
共有4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