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5月间,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令,参与修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会场上,我虽也殚精竭虑,积极发言,却没多少神圣感。因为我知道,这些专家们字斟句酌、仔细推敲的文字,也就是文字而已——既不被重视,也无法落实。
99%的博士不合格吗
说来惭愧,作为北京大学第一批文学博士,我本人深深得益于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近十年,撰写过好几篇谈论中国学位制度以及如何培养研究生的文章。话是说了不少,可你如果追问,中国博士的水平靠谱吗?真不知怎么回答。无论哪个国家培养的博士,都有特别出色的,也有拆烂污的,关键是总体水平如何。没拿到过硬的数字,不好乱说。更何况,我是“土博士”,说低了自贬身价,说高了又成了自我标榜。
让我很受刺激的,是前几年读到的两篇洋博士的文章。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薛涌2007年在《东方早报》上发表《博士教育到“减灶”时候了》,直指中国大学根本就不适合于培养博士。此文后来成为薛著《北大批判》的一节,其中建议:“关掉绝大部分的博士课程,借助国外大学培养博士,集中国内的资源把本科生教育搞好”。
另一篇是2007年发表在科学网上的《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作者乃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王鸿飞。王文称:“以我在Columbia的学术标准来衡量,我所在的研究所和中国最好的大学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不合格的。以美国三流大学的学术标准来衡量,中国大陆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不合格的。”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读科学网上的争辩文字,竟有不少人认为王文在理,只是不该说得那么透彻、那么决绝。
我不同意两位洋博士的大判断,但承认中国的博士培养问题多多。王鸿飞的博文本就是针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将要开展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工作”的新闻而发的,称“早就该加紧整顿了”。
具体承担此调查任务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三年后终于拿出了两项重要成果:《中国博士质量报告》、《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很可惜,二者联袂登台,并没有消除我对“中国博士”质量明显下降的疑虑。
《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一书称:“课题组向289所博士培养单位发放了大量问卷,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0666份,导师问卷9928份。”依据这些问卷,课题组选择了课程体系、培养环节和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分析,结论是:“博士生自身和导师对我国当前博士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较好的,总得分超过了70分。”我不知道中国教授及其指导的博士生的自我评价(假定抽样合理、填表认真),能否抵挡住人们对于中国博士质量低下的责难。即便就像研究者所称,90%的博士生导师认为中国博士教育水平“提高”或“持平”,也没有回答两位美国博士的质疑,即相对于美国三流大学,“中国博士”到底行不行。
博士数量大跃进
2005年4月,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谈及中国的博士生招生规模超常规增长:“美国博士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十多年来,全美每年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一直保持在4万人左右。我国2004年博士生招生数已经达到5.3万余人,比2000年增加2.8万人。再考虑到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近乎‘零淘汰率’,预计我国博士学位年授予数量将会接近美国。”岂止是接近,很快我们就超越了;更令人惊讶的是,博士生招生数量居然可以四年翻一番。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