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教育的其他话题……

返回教育……


我收藏的爽吧……


人民日报:推进城镇化先要造饭碗

1 人民日报:推进城镇化先要造饭碗
babywode2013-02-25 22:02:06 发表
春节前,记者到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走访农民。该村一人合地一亩多点,一年收两季,夏季收一千斤麦子,秋季收一千斤玉米,折合成钱,顶多到2000块,这还得不吃不喝。假如靠这点钱,让他搬到县城里住,就算楼房白给,他也生活不起。
记者还去过临近民权的一个新型农村小区,谁愿意搬,把自己家老房子交出来,推掉恢复成耕地,然后再交10来万,就能在小区里买一套上下两层的房。小区确实整洁漂亮,已经有搬进来的人家。进去一问,女主人话匣子打开了:儿子在城里理发店打工,丈夫在工地上包工,自己也在附近的服装厂干着活,还是住楼房舒坦!
这两则见闻背后,藏着一个有关城镇化的真问题。
不少地方,搞城镇化就是占地、拆迁、盖楼、搞房地产,就是大广场、大马路、大景观,就是让农民上楼。宣传时拿整洁漂亮的小区楼房跟农村的低矮瓦房比较:快进城吧,等什么呢?
这些是挺好,可是,吃饭咋办?
城镇化,光让农民进了城还不算。只有实现从事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捧上了城里饭碗,才叫城镇化。没有产业做支撑的空心城镇,农民就算一时进来,要么还得回去,要么重蹈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城市化的覆辙,出现大量的贫民窟,成为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
产业是龙头。可在小城镇,在县域,发展产业谈何容易!
谁不想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吸纳就业、安置农民、创造利税、带动城市发展?可是,产业不会从天而降,它听市场的多于听市长的。尤其是现在,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是拿出土地和优惠政策就有东部沿海企业转移过来的,你栽梧桐树,人家也在栽,凤凰的选择也多了。
在小城民权调研时,记者发现:立足自身的特色,挖掘独特资源,抓核心产业,一步一步去做,倒是个好办法。几年工夫,国内知名的企业聚集过来了,产业群也形成了。万宝公司的总经理说,工人的工资两年间翻了两番,跟浙江已经没有差别了。
雁阵效应带来的拉动作用,效果初显。
产业在于孵化。在于扎扎实实调查研究自己的独特资源和优势,以此为梧桐树,孵化产业,让经济规律为农民打造饭碗,这恐怕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毕竟,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用脚投票的。
至于进城后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诸方面的保障,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那是下一步必须面对的,万里长征,一步接着一步,都要走好才是。


农民工在制冷生产线上工作。底磊/摄


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河南省民权县城镇化路径调研
农民进城 饭碗咋捧
记者到豫东调研,有位大嫂说话风风火火:“叫俺进城也好,叫俺上楼也好,解决不了饭碗,解决不了生活,怕是不中!在家种地,到城里吃,那咋吃得起嘛!”一语道出了城镇化的大问题。进城容易就业难。尤其在县域城镇,能否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农民市民化的关键一步。河南省民权县立足自身资源、孵化特色产业,进行着探索。
农民愿望
能否“不出县,就挣钱”
2月6日,25岁的民权县王桥镇农民王兵放弃相亲,跟140多名乡亲到县城开发区去“相工厂”。
一年工夫,家门口多了几十家厂子,都等着招人呢。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人民日报:推进城镇化先要造饭碗
babywode2013-02-25 22:02:06 发表
“俺们王桥镇人口有五六万,外出打工的人数得有两万多。”镇长锦传彬一边招呼乡亲们参观,一边跟记者聊着。“农民为啥要打工?因为打工挣钱啊。家里的地,人均合得并不多,用不了那么些人种。出去挣钱,才能发家呀。”
锦传彬的话,记者在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得到印证。
村民王培云、韩秋阁夫妇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两人的耕地,合两亩多一点儿,一亩地一年收千斤小麦、千斤玉米,顶天了。能卖几个钱?化肥农药种子人工等成本都不算,不吃不喝,一年收入也就两千块钱!就算有新农合了,“孬好得个病,也不够吃药钱!”
开发区里,人头攒动。万宝公司人事部的王雯洁手拿小喇叭,对乡亲们解释:别担心干不下来!以出力为主的普通工人就不说了,需要技术的岗位,不会不要紧,企业这边有培训,开发区也有专门的培训基地,没问题!
王桥镇的老乡们占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2月5、6、7日,连续三天,民权县18个乡镇近2000名返乡农民工一拨一拨,都来参观、咨询。
锦传彬觉得这是件大好事:“家门口就能就业,可以照顾老人小孩,留守儿童问题也不存在了,对老百姓当然好了!县城产业起来了,农民收入倍增就更有把握了!”
53岁的刘安治也随车过来了。
咋样,相中没有?记者问。
“唉,人家说,年龄超了。”老刘叹了口气,“要年轻个十来岁,过了年,就不用去新疆种哈密瓜、摘棉花了!”
政府探索
避免“在家种地,进城吃饭”
似乎一夜之间长出来的工厂,莫说农民工心里惊讶,连民权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室主任李树寅都觉得有点像做梦似的。“去年一年,开发区就引进了30多家企业,早一年你来看,这些红红火火的工厂,还都是刚施工的大坑呢。”
这些企业,干嘛扎堆儿到一个内陆小县城安营扎寨呢?
香雪海科技有限公司,来自浙江慈溪,2011年到民权,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制冷企业。记者把问题抛给了总经理赵鹏。赵鹏道出原委:“在慈溪,我们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土地资源紧张。要扩建厂房,地价比在民权要高几十倍。二是用电紧张。三是劳动力也紧张。”
“光说劳动力吧,2010年底,我们在慈溪,大年初三就开始招工了,否则你招不上来!这两年到了民权,春节休息10天,没事儿!”
农民的挣钱愿望和商家的用工诉求达成了一致。这正是东部沿海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除了用地、用电、用工方面的共性优势,李树寅认为,民权找到了制冷这个主导产业,才是牵牛牵住了牛鼻子。
“产业转移,人家可以来民权,也可以去邻县,邻县也有优惠政策和劳动力资源。为啥非到咱这儿?”
他介绍,民权在过去,有发展制冷业的基础。当年的“冰熊冷柜”,是轻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也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浙江慈溪、广东中山,这些制冷聚集地都有民权人的身影。“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重点扶植制冷产业,这比眉毛胡子一把抓,更能跳出同质化竞争,迅速形成特色。市场经济,特色就是优势啊!”
截至目前,已经有56家制冷企业聚集在民权,22家整机装配企业、34家制冷配件企业,内部产业链已经形成。就年生产能力来说,具备年产冰箱冰柜1200万台、冷藏车1.5万辆的能力。民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得到省里批准。
“到民权后,我们的销售收入翻了一番。”赵鹏说,“2011年我们销售收入是4.5个亿,2012年是9个亿!”
别小瞧这几十家工厂,它们是撬动民权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是发展的巨大引擎,这可以说是上上下下的共识了。”民权县委书记王仲田说,“问题在于怎样实现城镇化?底下的经验是,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搞不成,也搞不久。”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人民日报:推进城镇化先要造饭碗
babywode2013-02-25 22:02:06 发表
“我们发展城镇化,没有什么绝招,这些年来,就是按照省里提出的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理念,集中力量做好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区和项目建设三项重点工作,找出本地优势,搭建发展平台,培育特色产业,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王仲田说。
各方疑虑
产业“摇钱树”会不会枯萎
正月初六,70余家企业,面向18个乡镇的农民,一场大规模的招聘会拉开序幕。据不完全统计,当天参与人数达4000多人,签订用工协议1400多份。
赵鹏告诉记者,公司的用工缺口较少,计划招收二三百人。“初六我们在招聘会上搞了个展台,初八一上班,你瞧,一个上午已经来了100多人了!”
然而,情况并非一派乐观。
年前参观工厂时候,来自王桥镇黄辛庄的焊工李鲲鹏跟记者说出了担忧。
“说实话,我有顾虑。一是他们工资开得不比苏州那边高,二是到底能稳定不?这些企业会不会再走?即便不走,会开足马力生产吗?要是干着干着放假了,那可落不手里钱了!”
李鲲鹏说,要再看看。“这不刚起步嘛,发展稳定了我再来。”
记者随机走访了一些乡镇的外出打工人员。怕不稳定是他们的共同顾虑。
记者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企业。赵鹏听完,哈哈一乐:农民有担忧,这很正常。市场经济嘛,没有稳赚不赔的事。“但是,我对发展有信心,就以河南为例,老百姓家庭使用率还低得很呢!今年的销售收入,预计还会有三成增长!”
“将来是树多成林的问题,不是枯萎的问题。”他说。
不光农民工有顾虑,开发区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也有公司考察之后不来的。民权是制冷基地不假,可国内集中搞制冷的还很多,广东中山的南头镇、安徽滁州,都可以去。投资的软硬件、大环境,人家也还要再看看。
“我们还刚刚起步,不能奢求一步登天。”王仲田表示,“按省里的要求,‘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我们基层党委、政府的职责就是在优化投资环境、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劳动力素质技能、职工生活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为企业营造低成本、高效率、无干扰的发展环境。其余就交给市场吧。”
“不管是县域产业聚集发展,还是城镇化,都好比一棵庄稼苗。”他说。“党委和政府该干的就是培好土、浇好水、施好肥,让它长去吧!”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智勇)
回复该发言
共有3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