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还去过临近民权的一个新型农村小区,谁愿意搬,把自己家老房子交出来,推掉恢复成耕地,然后再交10来万,就能在小区里买一套上下两层的房。小区确实整洁漂亮,已经有搬进来的人家。进去一问,女主人话匣子打开了:儿子在城里理发店打工,丈夫在工地上包工,自己也在附近的服装厂干着活,还是住楼房舒坦!
这两则见闻背后,藏着一个有关城镇化的真问题。
不少地方,搞城镇化就是占地、拆迁、盖楼、搞房地产,就是大广场、大马路、大景观,就是让农民上楼。宣传时拿整洁漂亮的小区楼房跟农村的低矮瓦房比较:快进城吧,等什么呢?
这些是挺好,可是,吃饭咋办?
城镇化,光让农民进了城还不算。只有实现从事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捧上了城里饭碗,才叫城镇化。没有产业做支撑的空心城镇,农民就算一时进来,要么还得回去,要么重蹈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城市化的覆辙,出现大量的贫民窟,成为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
产业是龙头。可在小城镇,在县域,发展产业谈何容易!
谁不想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吸纳就业、安置农民、创造利税、带动城市发展?可是,产业不会从天而降,它听市场的多于听市长的。尤其是现在,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是拿出土地和优惠政策就有东部沿海企业转移过来的,你栽梧桐树,人家也在栽,凤凰的选择也多了。
在小城民权调研时,记者发现:立足自身的特色,挖掘独特资源,抓核心产业,一步一步去做,倒是个好办法。几年工夫,国内知名的企业聚集过来了,产业群也形成了。万宝公司的总经理说,工人的工资两年间翻了两番,跟浙江已经没有差别了。
雁阵效应带来的拉动作用,效果初显。
产业在于孵化。在于扎扎实实调查研究自己的独特资源和优势,以此为梧桐树,孵化产业,让经济规律为农民打造饭碗,这恐怕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毕竟,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用脚投票的。
至于进城后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诸方面的保障,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那是下一步必须面对的,万里长征,一步接着一步,都要走好才是。

农民工在制冷生产线上工作。底磊/摄

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河南省民权县城镇化路径调研
农民进城 饭碗咋捧
记者到豫东调研,有位大嫂说话风风火火:“叫俺进城也好,叫俺上楼也好,解决不了饭碗,解决不了生活,怕是不中!在家种地,到城里吃,那咋吃得起嘛!”一语道出了城镇化的大问题。进城容易就业难。尤其在县域城镇,能否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农民市民化的关键一步。河南省民权县立足自身资源、孵化特色产业,进行着探索。
农民愿望
能否“不出县,就挣钱”
2月6日,25岁的民权县王桥镇农民王兵放弃相亲,跟140多名乡亲到县城开发区去“相工厂”。
一年工夫,家门口多了几十家厂子,都等着招人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