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望
10年持续调控,房价却还一路走高。如何吸取过去教训,既做到房价合理回归,又避免伤及无辜,是新一轮楼市调控必须面对的难题。
第一季:为房地产业正名(2003-2004年)
2003年7月,“18号文”开启了十年楼市调控的序幕,明确房地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03年8月,央行通知,对房地产企业和项目加大信贷支持。房地产市场赢得了快速发展。
第二季:降温(2005-2008年)
2005年,因“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商品房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3月,国字号条文首次出现。“国八条”、更严格的“新国八条”,到2006年更具针对性的“国六条”出台,“限价房”应运而生。
然而,2005年-2008年上半年,仍是房价上涨的一段“黄金期”,北京市新建住房均价涨幅达200%。
第三季:紧急救市(2008年下半年—2009年)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楼市成为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强心针。2008年12月,二手房营业税减免、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时限由2年延长至5年等刺激政策给房地产释放了活力。
“政府托市”,2009年春开始,刚刚有所下降的大中城市房价进入“报复性反弹”。
第四季:全面加码(2010年至今)
2009年12月至今,国务院先后5次常务会议研究房地产市场调控。2010年开始,全面加码的调控政策相继出台。“史上最严厉”的“国十条”祭出限贷政策、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不低于四成、房贷利率上浮10%。一年后“新国八条”限购,全国36个城市先后限购,范围越来越大。且限购、限贷、限价三管齐下。
2011年限购组合拳以来,房价这头“脱缰的野马”只是放慢了些脚步而已。
没有剧终:楼市调控需精细化
业内人士总结十年调控的一个“共性”是,调控过多在购房者身上做文章,实际上是在抑制需求,归根结底就是让很多人没有购房资格,或是提高购房成本。
由于购房需求是多样化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房价调控需要精细化的差别对待,政策条款必须对刚需、改善性需求和投机炒房作出区分
回复该发言